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请给予一片“希望”的“绿叶”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有这么一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个故事正说明了一个常理:心中有希望,脚下才有力量。

  这位病人之所以“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就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那么一片“绿”,那是他对自己的希望,对未来的希望。希望在,路就在!这位画家用彩笔画的这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给了这位病人生命的启迪,才创造了奇迹。这位画家做到了的,就是用最恰当、最实在又最艺术的方式给予了别人的“希望”。

  行文至此,不禁想起了早年的一道高考“看图作文”题,画面上有一个小孩,仰着头伸着手,头的一侧偏上是一只手提着的几个铜钱。漫画的题目叫《从小学习经济学》。不难看出,这幅漫画要讽刺的,就是家长或老师一味拿金钱来刺激孩子学习、做事的现象,让孩子从小就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且只看到眼前的“希望”,缺乏对未来的追求,是很难成为有用人才的。

  同样是给予别人的“希望”,那位画家和某些家长就大相径庭。前者是给予未来的“希望”,才创造了“奇迹”;后者是给予眼前的“希望”,可能导致人生走入歧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给予“希望”的方式,与当前脱贫攻坚中的某些现象是何等的相似?

  有的扶贫干部面对一些“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的贫困户,确实感到十分委屈。无可奈何,就拿着政府的扶贫资金去当“救济”,此所谓“输血式”扶贫。用这样的方式给予贫困户的“希望”,就是拿到手的现金。这样,百姓就觉得政策好就靠政策养着,有点不如意的事就去找政府“闹”;对来家里帮扶的干部很麻木,认为干部比自己更着急,自己不脱贫干部难交账;“我是穷人我怕谁”的心态一旦形成,局面很难收拾。这就正如那种给孩子搞“金钱悬赏”的行为,给的是眼前的“希望”,失去的是脱贫的动力。

  孩子“考得好就给钱”的激励机制之所以只在短期有效,是因为给的那点钱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转眼就会失去吸引力,与其“刻苦学习”去挣那点“毛票”,不如就“节约”点时间玩耍。如果贫困群众也具有了这样的理念,大家都指望着政府的“拨款”,当钱到手后不是考虑如何创业,而是直接消费,甚至还抱怨政府给得太少。这样的人,就算一下子给他许多钱,让他成为“富翁”,也是不能长久的,很快就会把“坐吃山空”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果要实现真正的“脱贫”,有时候精神层面比单纯的物质给予更重要。就拿以前那些“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来说,其物质“资本”几乎为零,但精神上的“希望”一直都在,于是便有了不竭的动力。基于这样的理念,倘若能让贫困人员能够看到那片满载希望的“绿叶”,从“要我脱贫”的畸形思维中走出来,树立起“我要脱贫”的观念,再辅之以政府的扶持,才具有脱贫的动力,扶贫工作才能创造出“奇迹”。

  那位病人的“希望”来自那片“绿叶”,那么,我们也应该给予贫困户一片“希望”的“绿叶”,那就是从“志”与“智”上下一番“绣花功夫”,让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彻底消除“等”“靠”“要”的消极心理,激发出脱贫攻坚“内生动力”。特别是在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更应当有这样的“希望”给予。如能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与困难群众一道,带着对未来创业致富的希望之心,带着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上路,那“奇迹”就一定在不远的前头。

发布人:云天一鹤 发布时间:2019-11-7 07:03 收藏 阅读人次:138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