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打破组工干部的“茧房”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组织部 王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信息茧房是一个传播学领域的概念,指公众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在某种意义上,这个概念也在不同角度适用于组工干部。我们在日常生活、休闲放松时,获取信息、进行学习时,思考问题、看待事物时,很容易陷入到“茧房”中而不自知,这样就容易沉湎于舒适区,知识能力上难有寸进,思维观念上容易落伍,产生偏见。因此,唯有正确认识“茧房”,学会打破茧房,才能真正破茧成蝶。

  打破学习时的茧房,不要走上独木桥。我们组工干部在学习时要“业务精”,属于自己的工作领域要去深度挖掘,但是也要兼顾“博”。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已经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但是方法手段都已经齐备,怎么使用就应当仔细斟酌。很多人在学习时只关注从事的科室工作、关乎自身切身利益的内容,对于一些社会重大事件、重要政策出台、人民群众呼声、热点事件都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就会被禁锢于这种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中,被同质化严重的内容所“填鸭”,走上了学习的独木桥,难以驰骋在更宽广的大道上。组工干部需要锤炼的不仅仅是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更要广博地摄入“养分”,如果说组织工作就像运行中的机体,那么只汲取一种营养,即使量再多,也会营养不良,唯有多种营养均衡,我们的机体才能有条不紊地运行,才能茁壮成长。

  打破生活中的茧房,不要走进舒适区。在智能化时代,你越喜欢看什么,大数据就越会给你推同一类信息,长此以往,你的信息类APP、公众号就会同质化严重。业余时间放松不是不可以,但是作为组工干部,一定要在思想上有警觉性,信息时代毁掉一个人其实并不难,把他喜欢的东西全都堆在他的面前,让他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是他喜欢的、却没什么意义的泡沫类内容,久而久之,就会编织成一个温暖舒适的摇篮,让人躺在里面不愿意爬起来,心甘情愿却毫不自知地走进了茧房。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头条、微博、抖音中一刷就停不下来,一两个小时可能就这样没了。真枪实弹并不容易击垮我们组工干部,但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糖衣炮弹才容易无声无息地击中我们。因此,要警惕陷入生活中的温柔陷阱,谨防被舒适的蚕茧所包裹,把工作之余的时间更好地加以利用,用信息技术的“丝”编织技能和知识,而不是作茧自缚。

  打破思想上的茧房,不要走进死胡同。熟能生巧固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太“熟”了,也有可能产生盲目自信的经验主义,导致对一些事物形成偏见,刻板印象,思维僵化,最终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走进了思想上的死胡同。前段时间英国的货车车厢中发现了39具遗体,还没等弄清真相,不少西方媒体便臆测是中国的偷渡客。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偏见,就是因为这些西方媒体盲目地认为中国还是落后的,不去真正考察实践,而是长期都接触这样的观念,局限于自己的思维想法中,仅仅根据很早以前的一件事就在思维上全盘否认了中国。与此相似,作为组工干部,切忌走入思维茧房,产生固化思维,认为一件工作就应该按某种方法去做,不愿意去研究新形势,思考新思路,只带着过去的经验、印象、套路解决新产生的工作和问题,自然是药不对症,走进死胡同。

  在传播手段高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播学中“信息茧房”这个概念应当给我们每位组工干部敲响警钟,工作和生活中更加多样的信息获取手段应该被我们合理有效利用起来,去推进组织工作开展、提高个人能力水平、解放思想创新思维方式,而不是把自己封闭在蚕茧里,走上独木桥,走进死胡同,躺入舒适区。
发布人:无何有 发布时间:2019-11-13 10:00 收藏 阅读人次:8137

回复

1雨后天明发布时间:2019-11-14 11:17

唯有正确认识“茧房”,学会打破茧房,才能真正破茧成蝶。

引用 回复

212371网友1jvf50发布时间:2019-11-18 16:16


打破茧房,才能真正破茧成蝶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