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那水甜甜润心间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刘建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我的家乡在山间,山青水美花烂漫,银杏树下蝶翩翩,鸟鸣声声春水涧……”一曲本土作家的原创歌曲《家在山间》唱尽了家乡的山和水、唱出了家乡的美与魅。

  我的家乡——青川,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这里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更因其水清美而始名于唐代;那一条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晶莹斑斓,长年不涸,一年四季都唱着和谐悦耳的歌曲,温柔欢快地流向远方。如今,老乡们更是依靠着那一股股清流与稀缺的负氧离子发展特色产业与农家旅游,昂首迈入了奔康致富的新时代。但谁也不曾想到:这里虽然水资源丰富,但也曾是个缺水的地方……

  那根不通的管,留下多少心酸的泪

  小时候最怕一件事,妈妈让我去“检水管”。当年,村里人还不知道啥叫自来水,乡亲们大多要去一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吃,而日子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就靠着直径约1厘米的塑料管引水吃,这种水管源头设在山间的泉水井里,延绵近五公里才能引到厨房的水缸里。

  水管直径小,源头又无滤水设施,很容易被水藻类杂质堵塞,一旦堵塞,乡亲们就估摸着拿刀从某段削开,一段一段地检查。时间越久,水管的“接头”越多,水管也就越短,要不是这里掉开,就是那里脱落,水管常常没有水。到最后,很多家庭干脆挑水吃,男女老少都曾在那崎岖的山路上留下步履蹒跚的挑水背影。

  那年的芒种时节,父母请人帮着家里收麦插秧,正要做饭时,水管又“罢工”了,母亲忙着安排我去“检水管”。我小心翼翼地一路检查,好不容易找到水管脱落处,正准备把水管接好,不料脚下一滑,掉进了岩石下的荨麻林,瞬间,全身如蜂蛰般疼痛难忍,年幼的我无助的哭喊着……直接到半小时后,妈妈发现我还未回家才循声在荨麻林里找到我,顿时抱着我无助的流泪,那锥心的痛与妈妈的泪让我至今难忘。

  那条漏水的渠,伤了多少邻里的情

  我的家乡有个“坝”,盛产水稻和麦子,这在当年贫瘠的山区绝对值得点赞。在那个刚刚分产到户、“打工风”尚未兴起的年代,人们尤其注重广种粮。

  水稻靠的就是水养活,但那近千亩的水田却只有一条约宽二十公分、深三十公分的水渠。这条水渠年久失修,当水从几十公里外的源头流到那个“坝”里的水田时,已经漏得所剩无几。而几百户人家户户都想把那股麻绳大小的水引到自家田里,因此我们多了一项工作——“放水”。每年暑假,正是插秧的季节,也是一年里农事最繁忙的季节,父母得忙其他活,相对简单的“放水”就落在了我的头上。白天,母亲会把饭菜送到田间来,夜晚会给我抱来两件厚衣服,以防我在草垛里打盹时感冒,反正就是不能离开。特别是晚上,得照着手电来来回回地走、检查水流,防止被别人家趁黑偷偷将水截流,陪伴我的就是那“呱呱呱”的青蛙叫和天空闪烁的繁星。

  那年大旱,麻绳大的水也断流了,稻田干的裂开了拇指宽的裂缝,秧苗全部晒蔫儿了头,眼看就要绝收。村里不得不在县城租借了两台水泵抽水,当水抽来的那一刻,村里的两户人家竟然因为分水不均吵了起来,推搡漫骂,最后居然还扛起锄头准备打架,幸好被邻居拉住。邻里乡亲本该一家亲,为了水源却剑拔弩张、打架斗殴的场景至今让我心有余悸。

  那锃亮通畅的管,润泽千家全是爱

  记得那年夏天,家里打电话来让我回家一趟。原来,农村老家也通上自来水了。母亲说:“装自来水是大喜事,一定得全家一起分享!”

  那一次是院子里的邻居一起装,大家喜气洋洋,仿佛过年一样高兴。爸爸指挥着工人哪里该装弯头、哪里装水龙头等等。妈妈把新龙头擦得锃亮锃亮的,能照出人影来。龙头一扭,清清的自来水哗哗的就流了出来。几位邻居在一边兴高采烈地谈论着,人人脸上洋漾着幸福的微笑。

  为解决季节性缺水,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国家大力实施“村村通”安全饮水工程,村里紧抓机遇,通过“一事一议”,上级拨款,村级补助,村民自筹的原则,修建了好几口大蓄水池,把几十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到了蓄水池,并将水管铺到了家家户户,热水器、太阳能很快在村里普及,村“两委”还牵头成立了用水协会对自来水使用过程中的维护等相关问题进行管理。如今,靠那直径1厘米塑料管引水吃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

  那年除夕,我们围坐在饭桌上,再一次聊起了当年我为“检水管”掉进荨麻林的事,惹得从小在城里长大的妻子孩子一阵大笑,我和母亲却是眼含泪水在笑,他们哪里懂得“缺水”是怎样的一种味道!那天,母亲和我们“约法三章”:全家要节约用水,把闲置的水桶利用起来,洗菜洗衣后的水如不立即使用,先存水桶,再用来拖地板或洗其他脏东西。因为她知道:这水来的有多不易!

  那贯穿田间的渠,带富乡亲全为民

  不久前,我再一次回到了离开多年的家乡。表弟陪我到当年“放水”的田里散步,看到的景象让我惊奇不已。当年那些插秧种麦的水田全部种上了茶叶,水肥一体喷水管旋转着为茶叶喷水施肥,薄薄的水雾在太阳的照射下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迥异的彩虹,令人拍手称快。再看村里:小洋楼错落有致、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年轻女人们忙着采摘茶尖嫩叶,男人们忙着钻研制茶技术,傍晚时分,老人们悠闲地在茶文化广场跳起了广场舞。

  表弟告诉我:在全国脱贫攻坚的大背景下,县乡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思路,经过规划,把村里的水田全部以“退耕还茶”的形式种上了茶叶,同时,积极实施“茶水配套”工程,大兴水利,村里那条年迈的土水渠早已被多条混凝土水渠代替,灌溉茶叶只需电开关一开,水就自来。现在,村里的乡亲不仅每年有退耕还林补助拿,而且还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统一种植营销,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投产,最好的茶叶品种“龙井43号”,已经卖到了近2000元一斤,虽然乡亲们不种粮了,但再也不缺粮吃了,而且腰包还鼓了。田地缺水、农民“放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眉飞色舞地在介绍,我的思绪却又回到了当年青蛙“呱呱”叫的那些夜里……

  “一点一滴贵似珠,生息天地人之初。足时无谓乏时忆,万物无他暗自枯。”这是一首提倡节约用水的小诗,但我想,它更深层次的意思不仅是提醒我们要珍惜点点清泉,更是在提醒我们要“吃水不忘挖井人,倍加努力谋复兴”。

  是的,从1949到2019,中国从无水吃到有水吃,从落后到辉煌,从贫穷到富裕,一路披荆斩棘,一路风雨兼程,抚今追昔,挖掘历史背后的那些往事,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告诫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发布人:建平And梦 发布时间:2019-11-15 10:11 收藏 阅读人次:537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