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初心·使命”大家谈·学习心得

让“先贤理念”映照我们的初心

北京市昌平区《天北党建之窗》编辑部 吴长波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援引冯梦龙寿宁为官的事迹和名言警句,肯定冯梦龙的作品和他在吏治上的“民本”观点,尤其今年10月,央视播映的“习近平讲述的故事”系列实录片,再次传播了冯梦龙的事迹,褒奖了冯梦龙的精神,引起了很大反响。尤其在笔者的家乡福建寿宁,更是反响巨大,在全县掀起“学习冯梦龙一心为民”的高潮。

  作为寿宁人,笔者在很小的时候就常听“清官冯梦龙”的故事,上初中时就阅读了冯梦龙的著作影印本《寿宁待志》,因此对冯梦龙的“民本”观点,有着比较深入的理解。

  冯梦龙任职寿宁知县四年,至今近四百年过去了,寿宁的百姓还在念他的好,为他修纪念馆,开研讨会,拍摄电影,他的“无寇”“无饥”和“无讼”治理理念,当地百姓至今念念不忘。

  笔者以为,冯梦龙宦寿期间,至少有“三个理念”值得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传承。

  冯梦龙的善政理念

  冯梦龙的“无寇”“无饥”和“无讼”善政理念,和咱们现在提倡建设的“平安社会”“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目标几乎相同。

  为了实现“无寇”目标,他穷尽办法筹集资金建立多处关隘,使匪盗不再敢横行乡里,匪患逐渐随之消失。

  为了实现“无饥”目标,他无惧上级怪罪,多次对“升科”和“黄册”提出异议,虽然最后没有达成愿望,但他的为民之心苍天可鉴。

  为了实现“无讼”目标,他在任上坚持践行“以慈辅严”的司法措施,此举和当今倡导的刚柔相济司法理念颇为相似,至今在当地传为佳话。

  冯梦龙的崇廉理念

  冯梦龙是文学家,年逾花甲来到民不聊生的寿宁,自然不是为了“十万雪花银”。因为,当时的寿宁实在太穷了,穷到有些人养不起女儿,将刚生出来的女婴溺毙,在这样穷困的地方,是捞不到银子的。

  到寿宁后,他得知半个世纪前后,当地曾出过一任清廉爱民的知县戴镗,很受百姓崇敬和爱戴,于是便在县衙前筑戴清亭,种梅花以为纪念,并题写“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诗句以明志。

  在寿宁任职期间,不仅清正廉明,他还将自己的俸银拿出来兴学济困,他主修的堤坝、关隘,至今还在利民。他的一心为民,和咱们如今的为人民服务理念完全一脉相承。

  冯梦龙筑亭思贤,以梅明志,他心里想着治下人民,所作所为全为了治下人民。他的光明磊落、心口相一,应当成为我们党员干部队伍中“两面人”的反省镜鉴。

  冯梦龙的求实理念

  冯梦龙说:“余平生不求名而求实。”他这样说,也始终是这样做的。

  读《寿宁待志》,仿佛至今还能感受到冯梦龙对弄虚作假的“升科”和迎来送往的“大造黄册”十分痛恨,以及他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不过,大环境改变不了,他转而面向那些自已能说了算的,并尽力而为,造福一方百姓。这就是务实,对于一个古代地方官而言,的确十分难能可贵。

  他亲寻猎户,与民一起除虎,让当地百姓免遭虎患;他亲拟告示,禁溺女婴,改变当地恶习,那一则《禁溺女告示》而今读来依然让人唏嘘;他自捐俸银,在车领关设置庵主,以利于行人来往;他修复东坝,解决城内百姓饮水问题;他采取措施“禁巫施药”,改变当地信巫不信药乱象;他重修“学宫”,提高当地无比落后的教育水平;他让当地百姓学会识理讲理,改变了“寿人好讼”的陋习……

  冯梦龙用一件件实事,改变着民不聊生的寿宁,让这个“地僻人难至,山高云易生”的偏僻小县,在他离任时变得繁荣安定。暮年的冯梦龙,心怀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千里迢迢来到寿宁,用生命中的最后一缕光彩,温暖着民生凋零的寿宁百姓。

  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我们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时,应该学习冯梦龙的勤政廉洁、务实为民的理念,用他勤政廉洁、务实为民的初心,映照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与古代先贤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发布人:南人北客 发布时间:2019-11-21 09:19 收藏 阅读人次:396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