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中国之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剂良药

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委组织部 宋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可见“人民”在共产党人心中的份量。

  民生保障没有终点。“中国之治”下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举措。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冲刺阶段,乡村振兴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农民生活富足了,解决了温饱等最基础的需求,随之而来的就是精神需求,必然要求乡村全面振兴。而乡村的全面振兴,可以让脱贫攻坚从输血变造血,确保脱贫不再返贫。

  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国之治”让乡村基础更牢。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都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不能急功近利,打牢基础是关键。《决定》指出,“必须健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农村基础建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产生活,是发展中突出的短板,它包括通村道路、安全饮水、排水排染、人居环境、扶贫产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就业、文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村党支部班子、党群服务中心、民主科学决策等基层党建。要夯实这些基础,就要把眼光放长远,建立农村发展长效机制,调动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解决脱贫后农村的发展问题,达到乡村全面振兴。

  唯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之治”让乡村产业更强。产业是乡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兴旺决定着乡村振兴的质量,脱贫攻坚同样需要产业支撑。《决定》指出,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想方设法引进人才、解放农村生产力,发挥农村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实际的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合理配置二三产业比重,形成产业链,让农村资源配置最优化,让乡村产业长期持续创收,让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千里莺啼绿映江,“中国之治”让乡村环境更美。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农村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生活质量,脱贫攻坚不能只脱物质上的“贫”,更要关注精神追求。《决定》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论是打牢基础还是做强产业,所有的建设都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建立长效机制、组建专业队伍、增强农民环保意识,确保搞好农村人居环境,还农村碧水蓝天,鸟语花香,真正让人民群众和脱贫农民在乡村生态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中国之治,最终在于治国安邦,国家太平、人民安定。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实现乡村振兴从而解决“三农”问题,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有获得感、有安全感。
发布人:灵犀一纸 发布时间:2019-11-22 10:33 收藏 阅读人次:3120

回复

1和谐幸福美丽家园发布时间:2019-11-22 15:27

“中国之治”让乡村更美。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