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发展扶贫产业 莫学“猴子掰苞米”

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政府 徐新林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猴子掰苞米”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猴子走进若大的苞米地,掰下第一个,看到前面的更大,丢掉第一个,又掰下第二个……一天下来,猴子丢一个,掰一个,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最终浪费了不少资源,还空着肚子而归。猴子掰苞米,告诉人们一个浅显的道理:首先要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然后坚定不移、脚踏实地去实现,不能随意更改,见异思迁,看到新鲜的事物就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

  古语云:“谋定而后动。”扶贫也是如此,必须做到心中有底,引导有方。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点,发展扶贫产业,该种啥、养啥,必须遵循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农民习惯、销售前景等规律,深入调研,统筹安排;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差异,有的是因病致贫、有的是因学致贫、有的是因残障致贫,必须应户施策、因人而异加以鉴别,精准帮扶。

  在扶贫一线,许许多多扶贫干部两腿沾满泥,调查研究做得实,抓项目一抓一个准。他们有的带领农民种秋葵、种番薯、种葡萄,一方面寻求大商场开拓市场,一方面利用网上平台销售,有货不愁卖,农民收入有保障;他们有的在农民传统养殖项目上谋发展,推广现代化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以产业兴旺促农民增收;他们有的指导劳动力弱、或者智障贫困户进“扶贫车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靠自己的努力增加收入。扶贫干部一门心思用在“精准”二字上,瞄准目标、下足功夫,才能将扶贫产业发展成阳光产业、致富产业。

  也有少数扶贫干部,对当地生态情况不熟悉,对发展产业的路子欠思考,扶贫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这山望着那山高,看到产业就急着上,而且,上一个项目丢一个,很像“猴子掰苞米”一样。有时,到外地参观某项扶贫产业,回来不管三七二十一,立马组织群众学样干起来,结果不是产量低,就是没销路;有时,看到市场上某农产品卖得快、价钱好,马上动员本地群众搞规范化种植,由于缺技术,土壤、气候又不适宜,自然以失败告终。

  扶贫产业不完全提倡从一而终,应该随着市场需求、技术革新不断调整结构,取得最好的效益。但决不能像“猴子掰苞米”那样,见着别人的产业好就拿来,还没弄出样便放弃,又去寻找下一个目标。现实中,更多的扶贫干部是深思熟虑,先选择了适合的产业,再利用这个平台,逐渐提升产业发展空间,逐渐做强、做大,成为样板。而那些思想不稳定、见异思迁经常换产业的地方,往往折腾来、折腾去总不见成效。有鉴于此,扶贫干部在选择产业时,一定要稳中求胜,心底有个定海神针,不可盲目,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笃实目标,稳打稳扎,确保发展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群众。
发布人:丰剑 发布时间:2019-11-25 09:04 收藏 阅读人次:29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