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正“三观”破政策“先天不足”梗阻

贵州省清镇市暗流镇党建办 何叶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为更深入了解政策落地情况,近期,记者分赴福建、四川、广东、海南、山西等省份开展调研,从具体案例剖析从政策制定出台到落地见效的全过程,发现政策制定主要存在不接地气、太过教条、治标不治本等问题,渐而产生了“有政策没好感”的情况。简言之,就是政策“先天不足”。要打通政策“先天不足”梗阻,必须正“三观”。

  践行“群众观”谨防“本本主义”。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为公”“为民”写在了旗帜上,许下建设一个新社会、为人民谋幸福的铮铮誓言。新中国建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完善了各项政策,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事实和成绩证明,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群众,必然也要做到一切依靠群众。当前之所以出现“有政策无好感”、政策“先天不足”等问题,一个重要原因是不接地气。有的不下基层,不听群众呼声,不考虑地方实际大搞“一刀切”,拍“脑门”决策,导致出现“万分正确,十分无用”的情况。应明白“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的道理,自觉践行群众观,多到基层走走,到生产一线实地看看,听听老百姓和基层干部的声音,广泛收集各方面的合理意见建议,及时完善相关政策,避免“一刀切”“教条化”“治标不治本”等情况发生。

  端正“政绩观”谨防“功利主义”。因地制宜制定政策,是把党中央有关重要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推动地方发展、增进群众获得感的重要一环。然而,如今“画饼政策”“短命政策”等频现,其中不乏政绩观出问题的。有的急于在领导面前表现,忙于打造自己的政绩工程,秉着“不怕得罪一万人,就怕得罪一个人”“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原则,为了创新而创新,搞“新概念跑车”。有的急于出政绩,将先前制定的短时间内难以开花结果的政策置之一边,不切实际大刀阔斧搞创新,制定政策缺乏统筹考虑,导致政策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够。还有的把做表率、当先进摆在首位,乱定目标、瞎定指标,导致政策在落实中存在“掺水”“打折扣”,导致基层一线干部有苦难言,导致政府在群众当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度受到不良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作为党的干部、群众的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付诸实践、见诸行动上,坚持实事求是,制定出符合群众期待、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好政策。

  树立正确“角色观”谨防“官僚主义”。“所谓角色观,就是明确自身位置,把自己摆进去,弄清楚自身在系统工程、整体格局、发展大势中的地位和作用。”角色,决定了责任;责任,意味着担当。政策“先天不足”情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角色观”不正确。有的位置摆不正、公仆意识不强,只认为自己姓“公”,不把自己当百姓群众一员,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有的则端着架子,耻于下问,容易主观片面。有的仅从个人工作角度切入,没有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凡此种种,制定出的政策就容易产生偏差,不能满足群众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曾告诫领导干部要“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做事”。党员干部应始终牢记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责任是为党工作,摆正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的位置,把群众获得感作为检验个人是否作为、政策成效是否突显的最终标准。既仰望星空,也低头看路,既要把自己定位为党的事业的坚定执行者,更要把自己当做群众的一员,全方位、客观地来看待问题、考虑事情,制定出符合群众期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

  “三观”不正,百事皆休;未正“三观”,何以从政。作为群众的“公仆”,应发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三观”,制定出符合群众期待、符合长远实际的政策,更好服务群众、服务发展。
发布人:何叶 发布时间:2019-12-9 15:52 收藏 阅读人次:278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