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谈“文化输出”先多点“文化自信”

山东省莒南县委组织部 徐涵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李子柒是不是文化输出”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李子柒,是一个在微博上拥有两千多万粉丝,在YouTube上拥有七百多万关注的美食视频博主,她的视频都以中国传统美食为主线,围绕农家衣食住行展开,春吃笋子夏收莲藕,秋拾板栗冬熬姜汤,同时还学做笔墨纸砚、活字印刷、蜀绣技法,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不少外国网友称,因为她爱上了中国。但也有一些网友认为李子柒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向世界传递的是“落后”的中国形象,迎合了一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一种负面的文化输出。

  李子柒的视频虽然和农家生活有关,但却更像是建立在充足物质基础上的田园牧歌、诗意栖居,真实的农村生活,自然没有那么诗情画意。然而,李子柒世外桃源般的农村生活在有些人眼中都是“落后”,那么真实的农村就更“不堪入目”么?

  民以食为天,中国拥有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早在先秦时期,农夫们便留下了“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的耕作歌谣,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春初早韭,秋末晚菘,种地是人们最古老普通的谋生方法,也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的根基,提供了儒家思想产生的沃土。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终老是乡,熟人社会重规矩讲礼法,由此诞生了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申孝悌、和邻里、尚勤俭的美德精神,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规范以及重民本、求大同的价值取向,成为了中华文明最厚重的底色,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中国人是深深植根于土地的,费孝通曾在《乡土中国》中说,“我们的民族确是和泥土分不开的了。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传统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面目全非,“土”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甚至旧式耕作也被扣上了“落后”的帽子。技术带来的生产变革是不可阻挡的潮流,但是以物质生产力水平为标准,去判定社会文化的“进步”程度,轻视、怀疑甚至否定传统文化价值,却是一种“文化自卑”,难免沦入“历史虚无主义”的窠臼。

  农耕文明是劳动人民长期生存智慧的结晶,是农业生产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农耕在技术上可能是落后的,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永恒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价值。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反映着古人对时节规律的认识,精耕细作、用养结合、地力常新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因地、因时、因物耕作,追求的是和谐的生态,稻鱼共生、桑基鱼塘、稻作梯田等低碳循环的种养模式,能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而耕读传家、勤劳质朴、厚道淳良的道德品质,更是我们一直崇尚的“善”的文明。

  这,应是我们毫不犹豫坚定的文化自信。

  李子柒在微博中写道,有粉丝给她留言说,经常会把她的视频放给学生看,因为有些城里的孩子一直以为水稻是长在树上的。因此她花费大半年时间,去拍摄从耕地播种到发芽成长到收获储藏再到制成食物的过程,就是想告诉对农业接触越来越少的下一代,“我们吃的食物,是从哪里来?”如今,人们纷纷逃离农村,靠奋斗成为了城里人,不用整日与土为伴,但是如果没有农村和农民的辛勤劳作,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衣物工具又靠谁供给?农村人才短缺、老幼留守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没人愿意扎根农村、认识农村、讲述农村,乡村振兴的重担又该由谁承担?农活等于苦,农村等于穷,农民等于土的刻板印象不消除,农民又如何真正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

  我们正在大踏步走向工业文明,告别农耕文明,在这一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李子柒的视频就像一面镜像,折射出人们内心深处对闲适自在生活的向往,对脚下土地的热爱。我们不一味拒绝现代科技,也要站在历史的、全局的角度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的文化,继承和发扬传统农耕文明蕴涵的对生命、自然的尊重,坚定文化自信特别是乡土文化自信,在心里真正“强起来”,才能向世界真正讲好中国故事。
发布人:好客筵宾 发布时间:2019-12-16 09:34 收藏 阅读人次:549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