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村史教育馆”让“乡愁”更赋新内涵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自怀镇 何竹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19年,(青海省)贵德县常牧镇紧紧围绕省委“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和州委“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组织生活规范化”工作,充分挖掘镇域内独特的屯边文化和民俗文化,打造修建了周屯村史教育馆,真正实现了以身边事、身边物感化教育身边人的目的,让乡愁有了根,让乡村记忆有了归宿。

  随着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步步实施,广大农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竹篱茅舍、风车簸箕正在逐步消失,有些年岁大一点的村民就难免产生失落感,因看不到“祖业”,寻不到“根本”而添出了新的愁思;广大年轻人也只能在上辈人的谈论中粗粗感受一下那份“乡愁”了。为了让他们“乡愁”有根,能够很好地传承,青海省贵德县常牧镇紧紧围绕省委“组织体系建设三年行动”和州委“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党组织生活规范化”工作,打造“村史教育馆”不失为留住乡愁的好举措。

  乡愁,在时代的演绎中,那个“愁”字已经不再带有贬义,而是一种思念,一种牵挂,一种情愫。作为自己“土生土长”的故土,烙下的岂只一个思念?那些背井离乡的游子,书箱底层珍藏一撮“乡井土”,就是珍藏了一份割不断的情怀。因此,在享受现代化生活的同时,作为农村,那“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境地是怎么也挥之不去的,留一份原始,就留住了一份“乡愁”。这与乡村振兴战略非但不矛盾,而且是高度契合的。应该说,“让乡愁有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其目的都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提升为人民服务的境界与能力,更好地造福于民,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奔向全面小康。那么,在具体指导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就应当站在百姓一方思考问题,村民的那份“乡愁”情结,也必须在领导干部的“宏图”规划之中。如果一味地为了表面光鲜而毁掉了百姓心中聊以慰藉的故土情怀,那就无异于当年的“破四旧”,毁掉的不仅仅是农舍竹篱,更多的是百姓的精神寄托。

  有一篇小学生作文写道,现在住在城里的外婆过生日,作为一直生活在乡下的孩子不知道送什么礼物,后来想到送一小盒家乡菜园里的泥土,结果外婆喜欢得不得了,直夸这是最好的“礼物”。是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虽说“城乡一体化”已不是新话题,但农村是不可能完全变成城市的。因此,在抓好乡村振兴的同时,又留住那份“乡愁”,就成了摆在农村基层干部面前的一道考题。青海省贵德县常牧镇的“村史教育馆”就非常值得借鉴。

  “亲不够的家乡土,恋不完的家乡水……”当年流行的这首《我热恋的故乡》那高亢的歌声还回响在耳际。望着那渐渐淡出视线的农家小院和纵横阡陌,一丝失落袭上心头。而颇具创意的“村史教育馆”将记得住乡愁以及党性教育元素集中在一起,很好地填补了这一空白,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这样的形式既留住了“乡愁”,又是党员干部开展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可谓一举数得,赋予了“乡愁”新的时代内涵,让“乡愁”更有味道了。
发布人:云天一鹤 发布时间:2019-12-17 07:50 收藏 阅读人次:15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