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艰苦地区引进人才要避免“三个误区”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 王子龙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习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艰苦地区要实现精准脱贫,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十九大确立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人才工作是重中之重。但艰苦地区存在着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才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今年4月,中办印发《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让优秀人才到艰苦地方建功立业,是党和国家发出的时代号召,也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现实需要。通过学习,我认为要发挥《意见》作用,艰苦地区引进人才要避免“三个误区”:

  要避免一味强调物质待遇,忽视人才真正需求的问题,要用好《意见》,突出事业引人,提高人才引进成功率。

  习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对高端人才、领军人才来说,单纯靠提高物质待遇,增加薪资水平,多数已难以形成足够的吸引力,这部分人才本身有一定物质基础和社会地位,如果不能搭建干事创业的更大舞台,拓宽事业发展的更大空间,想和发达地区竞争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艰苦地区应当致力抓紧《意见》提供的机遇,“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布局要向艰苦边远地区倾斜”,“艰苦边远地区要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产业”“依托特色产业打造人才高地”,结合本地实际,及早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及早向青睐的人才抛出“橄榄枝”,搭起“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要致力于实现错位竞争,不比待遇比平台,不比物质比情怀,建立比较优势。积极发挥国家重大项目的“集聚效应”,实现“以产引才、以才促产”,提升对高端人才干事创业的吸引力。

  要避免一味“等”和“靠”,要抓牢《意见》提供的契机,大胆开拓创新,积极走出一条艰苦地区引才的新路子、好路子。

  习总书记指出,要“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打破户籍、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促进城乡、区域、行业和不同所有制之间人才协调发展,鼓励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这是人才工作改革大的方向和根本遵循。人才引进不是职称和学历的“比拼”,不是“高大上”数据的高低,“用得好”才是管用靠谱的人才引进之道。《意见》明确提出,“通过顾问指导、技术入股、培训讲学等方式,推动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柔性流动。”这种“以用为本”,从以往围绕人的体制身份“打转转”到围绕做事业“谋办法”,这种柔性引才的新方式,是艰苦地区吸引人才的重要法宝。同时,《意见》回应人才“在政治上受重视、社会上受尊重、经济上得实惠”的现实需要,在物质和精神,在打破人才职业发展“天花板”上做了很好的探索,有利于提高人才落地之后“成活率”,让人才在艰苦地区有实惠、有盼头、有发展、有前途,“用得好”才可能“留得住”。艰苦地区要抓住《意见》提供的机遇,大胆探索,在人才机制创新上敢于先行一步先做一步,摆脱后进思维,勇于在人才工作上“冒尖”“吃螃蟹”。

  要避免不顾实际,一味追求“高大上”,只要面子不要里子的做法,要注重引进“他乡的凤凰”,也要激励“本乡的麻雀”,提高人才之树“成活率”。

  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作为地方人才主管部门,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放宽视野,加大从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角度,多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考量,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宏观调控统筹和帮扶力度”,正确制定人才引进计划,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盲目追求富丽堂皇、“高大上”的靓丽包装,引进人才要注重“即插即用”,要优先满足“急需”“短板”,促进新进人才和本地人才形成合理搭配、相向而行、协同共进。要突出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牢固树立和践行“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项目、形成一个产业”的理念,积极搭建舞台提供平台,减少新进人才“水土不服”,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创新创造内生动力,“实现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发布人:清风一刀 发布时间:2019-12-17 17:41 收藏 阅读人次:34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