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影响干部积极性的“三种心态”

云南省红河州屏边县委组织部 袁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干部本应“干”字当先,但是当前一些干部扭捏不前、消极怠工、应付了事的情况还时有发生,归根结底是干部存在以下“三种心态”,影响和制约了其积极性。

  “进退两难”,让干部心生消极。当前公务员招录向基层倾斜,很多招录岗位仅设在乡镇,各县级部门本就干部老龄化严重,加之长期没有招录名额,为保证本单位的正常运转均严守住出口,不进人就不出人。各部门虎视眈眈地盯着乡镇,乡镇生活艰苦工作繁忙,各方面条件与县级部门相比自然是略逊一筹,但把一个干部培养成熟正是好用之际拱手让人,乡镇也不情愿,也在想方设法增关设卡留人。往外走不易,往上走更是难。领导岗位有限,僧多粥少,加之条件严格,能脱颖而出往上走的人凤毛麟角。长此以往,上不去又出不去的干部必然焦虑,渐而产生消极心理,干事创业的热情自然大大减退。对于各单位各自为营、固步自封的情况组织部门应适时干预,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进一步激发干部活力。

  “内外分明”,让干部心理失衡。很多地方都会有本土保护意识,在岗位招考上或多或少一些条件会设置得较有倾向性,这无可厚非,特别是对于一些艰苦边远地区,能招录到本地人,的确能保证干部队伍的稳定。但这并不能成为排斥外地干部的理由,很多外地干部或多或少都会听到“你们外地人来我们这就是占了我们本地人机会的”“外地人在这干几年肯定是要跑到”等言论,一些地方优先提拔本地户籍干部已经成了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背井离乡的孤独加之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会让外地干部寒了心,本地外地干部开始界线分明,一些外地干部或“抱团取暖”形成小团伙,或削尖脑袋只往外钻,这样内外分明、相互防备的氛围不仅不利于队伍团结,也严重打击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无论是本地外地,只要能为当地作出贡献的干部就是好干部,干部之间要相互理解,包容本地外地文化习俗等差异,当地组织部门要做好带头作用,在干部提拔任用上,公平对待,一视同仁。

  “行多必过”,让干部心有余悸。一些单位特别是执法单位经常会出现科室长选不出来的尴尬境地。这是因为当前问责形式严峻,一些领导干部就当起了甩手掌柜,经常以各种事由推三阻四的躲在后面,冲锋陷阵的事都交给科室长,谁做得多谁就错得多,如此下去,大家都对科室长这个岗位避之不及,毕竟出力不讨好也就算了,到最后还背上个处分就成人生污点了,还不如做个普通干部,即使碌碌无为,但至少清清白白熬到退休也算功成圆满了。领导干部过分保护羽翼导致不作为,干部自然效仿,领导干部要做好带头作用,主动作为。问责不是“锅”!有个人“背”就行。要问得精准,问得科学,才能让干部心服口服并能以此为戒,更不能只强调问责,而忽略容错,给干部犯错的机会,干部才有敢放手做事的勇气。
发布人:用户袁薇 发布时间:2019-12-31 10:49 收藏 阅读人次:259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