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初心·使命”大家谈·学习心得

成果不是“等”出来的

山东省潍坊市委组织部 刘文晓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坚持不懈地争取理想的成果,成了一件难事或是稀奇的事情。“等等,成果就有了”仿佛成为一些干部的口头禅,有的人还视之为“佛系”心态的行为哲学,好比一副语言上的“安眠药”,说起来轻松,听着也悦耳,于是出现了“你等、我靠、他也不动”的“静默”。其实是滋长了不落实、净务虚的不正之风,最终等来的是时间耗尽、机遇错失的“结果”,绝非事业发展、群众满意的“成果”。

  荒诞剧《等待戈多》曾刻画了一种空虚迷茫的“等待”状态,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自己也搞不清楚。工作中,类似于“等待戈多”的现象并不少见。有的干事情以“无过”为功,总是等着上级把标准流程都公开了、等别人开始行动了,然后“照着样子画瓢”。这种“等”法,只能是平推平庸的结果。有的推进工作光想做“导演”,不愿当“主角”,大事、小情亦或分内事、分外事,一律甩锅基层、推给一线干部,等基层干部群众把活干完了,就抢着去总结经验、对上汇报。这种“等”法,只能是人心涣散的结果。有的人只抓“筹备”“发动”那一阵子,开会、发文、宣传,氛围起来了,就没了下文,挨到了最后节点,把说的算做的,计划的当完成的,成效不够的拿汇报文稿去凑。这种“等”法,只能是虎头蛇尾的结果。诸如此类问题,反映出少数干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苗头,行动中“推、绕、拖”的做派,以及服务基层和群众“冷、硬、横”的一面。

  成果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进行创造性劳动争来的,不是袖手旁观等来的。如果把太阳东升西落、河流汇聚入海等自然成形的结果都称为“成果”,一个党员干部能有什么威信可以立足群众之中,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管是在宁德,还是在福州,习近平同志都强调行动至上,坚决反对那种人浮于事、松垮散慢的习气,提倡满负荷和紧张高效的工作节奏,要求大家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不自觉地就进入了“干等”状态?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思想动机不纯,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一些干部想问题干事情的出发点,不是基于公心而是捞取个人交际、从政、经商等多角度的“资本”,不愿意为改革发展冲锋陷阵,或者为维护群众利益敢于斗争去得罪人。境界低了,格局小了,动力就容易打折扣,魄力也灰飞烟灭。

  搞不清楚“成果”和“结果”的区别,会导致行动脱离实际、力量摆布失当,造成工作思路的混乱。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信奉“照搬照抄”的人都曾幼稚地认为,重走别人走过的路,成果会“水到渠成”,结果却只能等来赵括、马谡式的悲剧。混淆“成果”和“结果”的概念,也容易掉向、迷路,直接影响到工作的质效。正如兴办关键性重大工程,首先是着眼解决民生难题,同时展现党员干部的能力担当,如果颠倒过来,就容易搞成了“形象工程”“豆腐渣工程”。更值得引起警惕的是,如果让“等、靠、要”的人不但不吃亏,反而在政治经济待遇上赚了便宜,还会变相滋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歪风,让担当作为、老实肯干的干部群众寒心。

  争取成果的捷径在哪里?其实,获得成果并无捷径可走。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目标,这是开创事业必不可少的起点。“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学习、工作中制定系统丰富的目标,一抓到底,“苦干加巧干”,党员干部才能有所建树。成绩和问题就像硬币的正反面,我们的干部还要强化问题导向,突出靶向发力。哪里有群众的“尖锐批评”,哪里有流程运行的“中梗阻”,哪里就是作风转变、流程再造的“主战场”,就是践行初心和使命的“大舞台”。关键是创新思维、创新措施、创新制度。需要党员干部经常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和行业前沿技术,扪心自问是不是吃了“别人嚼过的馍”,有没有“穿新鞋走老路”,能不能顶住“四风”变种病毒的新一轮攻击。要及时查漏补缺、扬长补短,着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巩固问题查改成效,努力让善作善成内化为过硬能力、外化为魅力形象。

  多创“成果”,不等或少等“结果”,体现的是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和自力更生的奋斗精神,折射出的是勇于开拓的创新能力和务实惠民的使命担当。给一项项目标“打钩”,把一件件成果“装箱”,何尝不是才华绝伦的最佳力证,又何尝不是人生不可多得的潇洒。

发布人:潍县晓子 发布时间:2020-1-2 10:01 收藏 阅读人次:45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