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国学精粹 那一份沉甸甸的“年货”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 何竹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小寒既过,离春节也就不远了,“年味儿”也一天天浓了起来,人们也筹谋着开始置办“年货”了。恰巧,共产党员网应时而向身在基层的党员干部们发出《【征集】晒年货 迎新春》征集令;恰巧,昨天收到了共产党员网寄来的《每日益读》;恰巧,今天还收到了用2019年的稿费特意购置的一份沉甸甸的的“年货”——《资治通鉴》《孟子》等24本中华国学精粹(简缩本)……如此的“恰巧”,真让人激动、振奋,于是也来晒晒这份厚重的“国学”年货。


  严以修身,“国学”不能少。所谓“国学”,并非简单的“之乎者也”,从浅显的《三字经》《增广贤文》《随身宝》《弟子规》到深奥一些的《道德经》《礼记》《尚书》《论语》《孟子》,涵盖了学习、生活、精神的方方面面,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从小接受“国学”的熏陶,对人的成长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近年来,中小学教材中“国学”的权重逐渐增大,小学还专门有一册《国学启蒙》,供孩子们课外吟诵。而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加强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严以修身”的重要内容,有这么些“国学”著作相伴案头、床头,在“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的意境中,或许在不经意间收获满满。

  人才培养,“国学”不能少。中国古代人才的选拔,主要依托于科举考试,凭着一篇华丽的文章就能“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样“一文定终身”的选人用人之道,在今天看来,是很不科学的。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也只有科考才显得更为公平。虽说“一文定终身”有失偏颇,但为了那“一文”,可要“十年寒窗”,遍读“国学”。只有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集于一身,才有可能写出源于“国学”,又贴近生活的文字。我们之所以要弘扬传统文化,就是人新时代的建设人才“博古通今”,以便更好地以史为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走得自然。

  文化自信,“国学”不能少。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我们的“国学”,让文化自信有了厚重的底气。有的干部,从参加公务员考试时起,就把相关的文化知识看成是“应试”的工具,很少真正去联系实际理解感悟、融会贯通。在踏入“仕途”以后,有的人就忘了学习,对“国学”更是敬而远之。这样的同志,是绝对没有“文化自信”的。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因此,“国学”应当成为党员干部的“公共科目”,成就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自信”也就有了。

  开拓进取,“国学”不能少。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淀起来的丰富经验,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价值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对于古书典籍的学习运用原则,毛泽东同志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虽说是针对于“丰富的感觉材料”而说的,但对于“国学”的学习也同样实用。清代戴名世也说:“得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举笔为文,洒洒自远。”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可以说“书中自有为政之道,书中自有处世之方”。党员干部们不断吸取“国学”之精华,才能树起开拓进取之心,在不断的“创新”中前进。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自古学习与立志是分不开的。曾国藩云:读书,一要有志,二要有识,三要有恒。他认为,“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才有前行的动力。走进国学,并将所学运用到自己工作、生活中,就会集古今之大成,成就自己为党为国为民的一番事业。笔者虽仅为一名普通党员,但对这一份沉沉的“年货”倍加珍惜。不管是“国学精粹”还是《每日益读》,这份别样的“年货”都不仅是除夕、春节里的精神食粮,更是成长途中的“营养品”“长生果”。“年货”已备好,慢慢享用之!


发布人:云天一鹤 发布时间:2020-1-7 22:16 收藏 阅读人次:307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