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那香味犹存的“年货”米粒

四川省筠连县工业园区监察审计局 徐元金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好个徐家箐,红苕来当顿;要想大米吃,除非害大病。”三十余年过去了,家乡贫困至今记忆犹新。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可以爽爽快快吃上几顿像样的大米饭。记忆中的大米那种香味胜过人间一切美味!大米成为当时必办的“年货”。

  那些“年货”米粒,散发着“汗水”的香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田;谁知碗中“米”,粒粒皆辛苦。为了过年能吃上大米,父母会把一年辛勤耕耘来的玉米,一挑一挑地挑往乡镇上卖掉,然后用卖得的钱购买成大米,再用肩膀又一挑一挑地挑回来。记得为了种好玉米,父母从盘整土地开始,用几十上百斤的石头垒土地“坎子”,用挖锄一锄一锄地平整土地;把除掉的杂草堆积起来,把农家肥、猪粪挑到地里,让土地一天一天肥沃起来,玉米产量也逐年上升……从盘整土地到种植玉米、从收获玉米到换成大米,每一步都透着不易和艰辛。父母额头上滴落的汗水、用衣袖擦拭汗水的场景至今还历历在目。这些浸透汗水香味的大米,是辛劳后的收获,透露出辛劳后的荣耀,激励着自己、感召着自己向前。

  那些“年货”米粒,散发着“慈爱”的香味。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过年只能吃上几天大米。父母就忍着不吃,把仅有的大米和着玉米面,做成美其名曰“蛐鳝(蚯蚓)混沙”给我们吃。当我们姐弟三人吃的时候,他们总用仁爱的眼神端详着,不断问我们“好吃不呀!”“要想以后都吃到大米,就得好好学习!”仿佛比他们自己吃着还香,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歉意和不安来。那时我们还小,不太领会父母的心情。只是米饭比玉米面好吃,这是实实在在的感受。而今,父母已经六七十岁了,每每想起这些,想起米粒中的“慈爱”,总是让人难以释怀。工作中每每有做不到位的地方,静下来反思的时候,其实有如这种“慈爱”,当我们真正把心放进去,很多事情也就迎刃而解了。感谢父母的米饭,感谢米饭中透出的“慈爱”。

  那些“年货”米粒,散发着“拼搏”的香味。父母一面通过玉米置换,买到大米供我们吃;另一面发挥“愚公移山”精神,把一块块旱地盘整成稻田。还记得家里没有耕牛,父亲就让我们姐弟,站在犁头上,他把自己当“耕牛”,肩拉竹绳,带动犁头,平整水田;土地不平整,父亲又带领我们姐弟,硬是把一块块土坡变成了平地,装上明晃晃的水,种植上了水稻。那时,一个假期下来,我们姐弟三人手上满是血泡。到1991年,我们家第一次收获了2000多斤稻谷,这可是我们家最为丰盛的“年货”了。看着黄黄的稻谷,我们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父亲常说,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得努力拼搏。现如今,做任何工作的时候,我都有一般子劲,非得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常被别人说成“钻牛角尖”,可自己就是不愿意改变。也许,这就是我生命中的“年货”,永远放不下了。

  那些“年货”米粒,散发着“梦想”的香味。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的农村还比较贫穷,“跳出农门”是每个农村人的希望和梦想。还记得父亲曾经拍着我的肩膀说,“儿子呀,要是长大了能考上中专就好了!”父亲一语成谶,我如愿考上了中专,也体面地找到了一份“吃皇粮”的工作。其实,那时的我,除了读书什么也不懂,只是发自内心希望能够天天都像过年一样,有点白花花的米饭吃。正是在这种梦想的感召下,我暗自发奋努力,如愿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今天想来,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处于什么年龄、处于什么岗位,只要有梦想,一定会做出不一样的业绩来。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初心中那浓浓的香味,已经浸入我的骨髓,成长为我的血液,成为我永远的“年货”。盛一碗白米饭,慢慢品味其香甜,我的年又来了。
发布人:让风吹散我 发布时间:2020-1-9 11:46 收藏 阅读人次:238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