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红红的春联 浓浓的年味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人大常委会 库盛国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过大年,贴春联。”不管穷富尊卑,无论高门蓬户,家家门上贴春联,户户院内纳“洪福”,那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写春联、贴春联不仅是过年的重要标志,更是民间最具仪式感的一种文化信仰和习俗,贴上春联,意味着红红火火的新年真的来了。它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记忆,记录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农户人家的经济条件还不宽裕,乡邻们都舍不得花钱买现成的春联,就买来红纸,四处找人帮忙写春联。我家离集镇远,湾里识字的人少,识字又能够写毛笔字的更是凤毛麟角。过年不能没有春联,腊八之后,大家就四处打探谁能写对联,至于是不是写出了春联的那种结构和韵味,人们倒不是特别在意,只要看到字写得端正,没有错别字,就会夸“好字”,他们看重的是那红底黑字映射出的那一份喜庆。

  堂叔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也是湾里仅有的1-2个会写春联的人,写春联的时候他通常把我叫上,帮他裁裁纸、拉拉纸头。耳闻目染,对怎么写春联,我也略知一二。十六岁那年,我刚刚上高中。临近年关,堂叔突然身患重病,不能再帮乡邻写春联了。面对乡邻送来的红纸,堂叔让我替他我来写。春联贴出来是要接受评头品足的,我害怕丢人现眼,不敢接这个活。堂叔再三鼓励,我只能学着他的样子,将八仙桌摆在堂屋中央,在桌面上铺开纸张,两张对叠,用手折起纸,折毕用裁纸刀先把大门对联裁好,再裁后门和房门的对联和横批,剩下的边角余料裁成各式小条。然后,拿起毛笔,对着春联集锦书,选取寓意美好对仗工整的句子在红纸上徐徐而写。堂叔坐在旁边把着关,不时加以指点。不一会,一副副写好的大红春联就摆满了屋子。半天过后,我也变得熟悉起来,叠纸、裁纸、写字,一气呵成。然后分别晾干、扎好,在每一副的背面标上左右顺序、堂屋、厨房等标记。写完一家,又写下一家,手上脸上沾满了红色和墨痕。

  其实,为乡邻们写春联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一户少则四五副,多则七八副(农户人家有大门、中堂、后门、厨房等七八个门,有的还有牲口圈门、储放粮食柴火的偏屋),有时一个上午只能写完一家的春联。春联以七言联为主,内容主要是表达农民心中的期盼,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一年四季春常在,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湖四海皆春色,万水千山尽朝晖”等。有时也写毛主席的诗句,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横批多是一些四字句,如“前程似锦”“吉星高照”“国泰民安”“万象更新”“紫气东来”“辞旧迎新”“财源广进”“春回大地”“万事如意”“福满人间”“人勤春早”等。大门板上要贴大号的“福”“寿”,中缝要贴“出门见喜”或“迎春纳福”,粮食房要贴“五谷丰登”,门前树上要贴“绿化祖国”或“植树造林”,猪圈上要贴“肥猪满圈”,鸡鸭笼上要贴“鸡鸭成群”,牛栏上要贴“六畜兴旺”,车辆上(板车、自行车、三轮等)要贴“出入平安”。

  此后,学校一放寒假,我便开始琢磨写春联了。虽然我的字写得并不太好,但那几年,湾子里差不多半数人家的门上都贴过我字体稚嫩的春联。等到我上大学、特别是当老师后,每次回老家过春节,我都提前准备好写春联的笔墨纸张,尤其要准备好一只斗笔,以便写出大大的“福”“寿”。

  只是到了1990年代,慢慢地写得少了。读书写字的孩子多了,多数家庭的孩子也学着给自家写春联。再后来,乡邻们开始到集市上买春联。我回老家也少了,也不再坚持自己写春联,笔墨纸砚都束之高阁了。家里贴春联,也直接去集市买。买来的春联大多是机器批量印刷,虽然省了人力和笔墨,却缺乏一股墨香。

  对我而言,我更留恋手写春联时芬芳四溢的墨香和藏在红纸黑字里浓浓的年味。这,都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永远留在我的心底,成了对年的追忆和回味。
发布人:12371网友h4c9yf 发布时间:2020-1-15 15:58 收藏 阅读人次:3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