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过年了 有一种乡愁叫赶场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柏合街道办事处 李朝洪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每到年关,乡愁自然而然涌上心头,无论你离家多远,无论身居何方,无论你青春年少还是两鬓斑白,都难舍那乡音乡韵的故乡情。于是乎,每年春节,华夏儿女们像“候鸟”一样,朝着一个叫“故乡”的地方“归去来兮”,喝一碗故乡的水,甜上心头;看一眼故乡的山,魂牵梦绕;赶一次故乡的场,化解那心中的馋......


  说起赶场(北方又称赶集),相信许多人并不陌生,哪怕在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赶场更像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古老文化,一种印刻在我们心间的血脉传承,早在1500多年前的《木兰诗》中,就有过这样的描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都是掰着手指算赶场天,不知你还记得那些年赶场的情景吗?今天,我带大家来体会一下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个老场镇的赶场天,这是一个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老场,方圆约5公里,是附近四里八乡唯一的场,一走进乡场,可以用“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成语来形容,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和期盼的笑容。


  对游子而言,赶场更像是赴一场与故乡的约定,在外打拼的游子归乡第一件事或许就是穿戴一新,赶一盘场,呼吸一下家乡的空气,感受一下故乡的温情,在乡场上与熟人故知喝一杯茶,用家乡话摆一摆天南海北的趣事,将一年来的所有心酸和苦恼都抛之脑后。


  最欢乐的还是小孩子们,赶场不仅可以“名正言顺”地跟着大人“撵路”,还能借着赶场之名,买一些玩具,小零食,照片中这位老人正在仔细地给小孙子挑选玩具。


       土鸡是人们过年必不可少的年货之一,买一只称心如意的土鸡回家,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郑重的事情。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转眼又是一年。“从头开始”或许是人们对于生活最美的愿景,每到过年,大人小孩都要理发,这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一种习俗,以求新年新气象。


  挑箩筐的、背背篓的、提菜篮子的、也有空手纯粹去场上看热闹的,这一对年过花甲的老夫妻,推着一辆三轮车急切地走在赶场的路上。

       赶场时,村民们把自家田里种的天然无公害蔬菜带来售卖,虽然不用电子称,但用杆秤也不会缺斤少两。

       这是叶子烟,四川还是有很多老人喜欢把叶子烟卷在烟杆里抽,据说比卷烟“劲”更大,对身体伤害更小。

       场镇上的衣服物美价廉,这里卖的不是牌子,而是贴身与舒适,眼“尖”的朋友可能还会发现,这个年轻的摊主还在自己手工裁缝衣服。


       纯手工制作的生活设施,有用细竹扎成的大扫把,还有各种农具,都是原生态材料,质量没得说。

       “篾匠”用一根一根细篾条编制成的竹筲箕、竹刷把,也是世代传承的手艺。

       “铁匠”现在很少见了,不过铁器打造的家用生活设施依旧是农村不可或缺的物品。


       赶场天的美味,这里民风淳朴,没有地沟油、也不知道苏丹红是什么东西。发糕、馒头热气腾腾地冒着烟。


       大小孩子都爱吃的特色零食“天鹅蛋”,名为“天鹅蛋”,实非蛋也,乃是用糯米粉制成,在糖油中煎炸一番,口味是又甜又香又糯。


       老人们最爱的烧白……看看都流口水,虽没有大城市里的食品那么精致,但这就是家乡的味道,这就是滋养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美味食物。

       过年了,买一串大红灯笼既喜庆又好看,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


       一个老人映照着冬日的暖阳渐行渐远,走向果园深处。远方,可见一座拔地而起的新城,时代的印记在这一刻交相融合。

       无论你是来自哪里,都应该会对这些画面感到熟悉而亲切,虽然我们回不去童年,但乡场还在,无论你来,还是不来,乡场就在这里。这儿有我们赶过的场,背过的背篼,走过的小巷,还有挥之不去的记忆、乡愁以及年的味道......


发布人:龙泉寒月 发布时间:2020-1-21 10:06 赞4 收藏 阅读人次:62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