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忧”“乐”里的“三不欺”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 何竹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范仲淹为官几十年,官职遍历朝中重臣、地方要员,但他一生清廉守正,持俭忍穷,乐善好施,以至死时“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但是,其清廉为官、清白做人的操守却为世代所景仰。范仲淹讲求“三不欺”,他认为做人、做官、做事要上不欺骗君主,下不欺骗老百姓,中不欺骗自己的良心。

  不错,说到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就回荡在耳边。洋洋洒洒的一篇《岳阳楼记》,经典就在这“忧”“乐”二字上,后人曰“范希文两字关情”,说的就是这“忧乐”的关系了。为官数十载,不但自己“持俭忍穷”,还教育子女“忍穷”,是“忧”“乐”之具体体现。范仲淹的“忧乐”观,不是门面上的口号,而是行动的指南,有了这个指南,才能做到“三不欺”。

  上不欺“君主”,是为忠诚。在封建社会里,君主至高无上,虽说一味的“忠君”思想不值得提倡,但作为臣子,只要不属于那种“愚忠”,能够在“忠君”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那就是应该的,因此,范仲淹才有“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感慨。就当下来说,全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向着全面小康迈进。我们说要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党员干部更当对党中央绝对忠诚,我们所“忠”的,是党和人民的事业,归根结底是人民的事业,这虽不等同于古代的“忠君”,但其古人“忠诚”的起码内涵是值得肯定的。只有对党忠诚,方能永不迷途。

  下不欺“百姓”,是为爱民。范仲淹感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人曲解说这是一种消极的远离世俗的消极思想,其实不然,这只是一种面对个人荣辱得失的淡定而已。作为一方父母的各级官员,范仲淹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就是要心怀百姓,真心实意为他们解决问题,毫不带半点“欺骗”,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道理相同。中国共产党一直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再三强调,政策好不好,要看百姓是哭还是笑。这种真切的“爱民”情怀,体现在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共产党人身上。须知,任何欺骗群众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党纪国法所不容许的。爱民,党员干部的宗旨也!

  中不欺“良心”,是为坦荡。近年来,曝光了不少“两面官员”,他们一边大肆宣扬勤俭节约,为民服务;一面却极尽敛财违纪之能事。这样的人最负的就是自己的“良心”。范仲淹不欺“良心”,没钱回家宁可卖掉唯一的马自己徒步;对于家风,他“常以俭廉率家人,要求家人畏名教,励廉耻,知荣辱,积养成名。”古人常说“君子坦荡荡”,范翁堪为真君子也!作为党员干部,那份崇高的信仰就是自己的“良心”,最为可贵的就是像范翁那样,在无人监管的境遇里依然能够坦荡为官。唯有不欺“良心”,才对得起组织,对得起人民。

  范仲淹对己吝啬,一生“忍穷”,教子“忍穷”;对人慷慨,不惜重金接济穷人,买地办学。这一切,动力来自“三不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更当忠于党,忠于人民,坚守“初心”,为官路上不欺组织,不欺人民,不欺信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遗余力地工作。“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共产党人自当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乐!
发布人:云天一鹤 发布时间:2020-3-8 22:40 收藏 阅读人次:25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