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调查研究要“行走” 不能“走形”

山东省日照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陈常国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调查研究是领导干部谋事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是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众所周知,调查研究就是对客观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和细致分析研究,目的就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查清楚,把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找出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透,以此指导实践、推进工作。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程、总结我们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都是在调查研究中不断推进,在调查研究中不断创新发展。

  不涉深水难得蛟龙,不入实际难知真情。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领导干部嘴上“深入调查研究”叫得响亮,实际迈不开腿、走不出门,被动消极“调查研究”的问题依然存在。有的强调工作忙,让“手下”代替调查研究;有的满足于看看材料、听听汇报、上上网络,注重“大体了解”“大致认为”;有的下去了也只是坐在车里看看,“观摩点”上站站,不能走进群众、贴近群众了解实情心愿。凡此种种,严重影响决策的科学性,也影响着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形象。

  调查研究要讲究“以动制静”,要做到“行走”,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深入现场、深入实际,不能“走形”“走样”,落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窠臼。

  “行走”,就要迈得开双,不断增强“脚力”。领导干部迈开腿,就要从“坐功”转向“脚功”,走出机关、走进基层。当然,“下基层”也不能只到基层党政机关“坐一坐”“听一听”“问一问”。而是要“下得去”,下到农村去、下到群众中去、下到实际中去。在“下”的过程中要多用脚“串胡同”,少用脚“踩油门”,用脚步踏出与群众的感情,用脚步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行走基层”,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干部做出了榜样。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到任3个月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乡镇,还走山路去了不通公路的偏远山区,了解到了真情实况,为开展工作、决策干事奠定了扎实基础。领导干部迈开腿,就要练好下基层的“腿功”“腿力”,切实用心“走基层”,用脚“量民生”。

  “行走”,就要张得开口,不断增强“说力”。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不但要体察民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听取群众“唉声怨气”,还要做好宣传教育群众的工作。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是领导干部零距离接近群众,面对面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良好机会。一方面,要善“听说”,善于“倾听群众说”,用心听群众“说长道短”,倾倒“苦水”,把握好群众的“喜怒哀乐”。另一方面要善“说听”,善于“说给群众听”,对一些群众误解、困惑甚至“激愤”的事,进行答疑释惑,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平静情绪、消除积怨。善听会说体现了一名领导干部的群众意识、群众立场,同时也反映了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和政策水平,考验着领导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会说是一门功夫、一门艺术。会说不是欺瞒群众,而是疏通心路、消除情绪、化解矛盾,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党和政府的工作。

  “行走”,就要睁得开眼,不断增强“眼力”。所谓眼力就是观察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说是洞察力、明辨力。睁得开眼就要善于观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发现问题精准性、判断问题精确性。我们常说“眼见为实”。但现实中眼见的也不一定为实,一些表面现象、形式主义、隐瞒行为很容易蒙蔽人的眼睛,让人作出错误的判断,导致决策失误,不但对开展工作不利,而且还会影响党和政府形象、威信,祸患无穷、后果严重。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调研中一定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找问题,“小题”里面看“大题”,窥斑见豹、见微知著。要善于到现场、到一线、到实地中查看了解问题,不能只听或“远看”。问题发现基层,智慧出自群众。要更好了解到事实真相、掌握实际情况,一定要“近些近些再近些”,这样才能“看清看细看准”,才能把事情“问出来”,才能进一步增强发现新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解决好问题的效率和效果。
发布人:日城文 发布时间:2020-3-16 12:32 收藏 阅读人次:2400

初审:安可欣 编辑:礼嘉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