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涵养“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精神

贵州省遵义市委组织部 冉鹏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三月春风暖,农事日渐忙。阳春三月,正是农忙关键时节,也是植树大好季节。俗话说,“十年树木”,树木要成材,需要十余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待到成材时,栽树的人却未必能够享受到遮荫,享受到树木带来的收益。践行新发展理念,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提升发展质量,要持续用劲、久久为功,需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才能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效益与价值泽润后代,让美丽中国变成现实。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句民间流传甚广的俗语,被人们广为熟知和传递。这句话说的是前辈种的树,要过几代人才能长大成林,才能得到乘凉,说明树木生长需要较长的周期。在使用过程中,这句话的内涵得到拓展和延伸,常常表示所承担的工作是一项“潜绩”,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价值,才能发挥功效、见到效益。在春色渐浓、植树造林的美好时节,在植树造林的过程中体悟为官为人、干事创业的道理,涵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情怀和操守,真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人一世,造福一地”。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种情怀。“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有没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情怀,既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把尺子,照见着有没有甘为后来人“搭桥”、甘为后来人“挖井”“铺路”的无私无我、甘于奉献精神。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但治理了水患,也让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让都江堰成为惠泽千秋的工程;修建已有1500余年历史的赵州桥,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事例,无不折射着古人甘于奉献的无私情怀、造福社会的担当精神,他们的名字被后人所牢记,功绩载入史册。新时代,新征程,作为改革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理应保持“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发展定力,涵养“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思想境界,调准“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思维方式,在干事创业中但谋长远、多思未来,积极担当、乐于奉献,多为他人“开路”,多为他人“栽树”,为推动发展、造福社会打好坚实基础。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份担当。“千古风流在担当,万里功名须躬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倘若没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和情怀,便难以做好打基础、铺路子的工作,所取得的难免是功利性、片面性的发展,也难免会失去活力、丧失动力。作为新时代的弄潮者、创造者,必须扛起“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责任和担当,拿出钉钉子精神,实干苦干,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切切实实发挥个人才能,用实际行动肩负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重任,做出经受得起时间洗礼、历史检验、人民评判的实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种务实。“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虽然经济发展的速度看起来“缓慢”,但经济发展的质量却提高了,这正是对“绿色GDP”、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诠释和实践。作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实干家”“行动派”,就应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精神,多从长计议,正确处理小我与大我、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新时代跑好自己这一棒,不留遗憾、无愧于心,以实干苦干谋事创业,用实绩实效赢得点赞、赢取未来。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一种情怀,一份担当,一份奉献。只有深谙其义、深悟其理,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求真务实、实干苦干、甘于奉献,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就能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发布人:半坡散人 发布时间:2020-3-25 08:16 收藏 阅读人次:646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