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深植党建“根” 育得脱贫“苗”

辽宁省凤城市边门镇建设村第一书记 李旭东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根深蒂固方能枝繁叶茂,就如党建之于脱贫,只有党建的“根”够深,脱贫的“苗”才会茁壮成长。为了脱贫“苗”能踏实健硕、开花结果,中共中央组织部3月30日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组织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抓党建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具体安排。

  党建之“根”对于脱贫之“苗”有“吸收作用”。植物的根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为植物的生长提供部分营养来源。同样,党建之“根”对于脱贫工作也是如此。在组织部门的统一谋划下,将有能力、有经验的扶贫干部派驻到各个地区,从基层架构起扶贫工作网,形成了上下一盘棋的战略布局。而这些扶贫干部、第一书记也如“根毛细胞”一样,精心识别当地的资源、地理、人文等情况,全力吸收来自基层的“养料”,与群众面对面进行“物质交换”。他们听取来自人民的心声,让扶贫工作有的放矢、有向可寻。带着组织的嘱托,为落后山区带去温暖,为贫困家庭送来阳光。深入群众的同时,他们还不断强化基层党建工作,让个人“吸收”变成支部“吸收”。一缕清风激活一池春水。在他们的带动下,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进一步树立了支部形象。在更高的层面挖掘和吸收了社会上潜在的可用资源,为脱贫攻坚积累了物质基础,也全方位升级了基层党建的“根毛吸收系统”。

  党建之“根”对于脱贫之“苗”有“固定作用”。植物的根具有固定作用,抓地坚实,才能岿然不动,为植物的进一步生长提供可能。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散,风吹远。脱贫攻坚的成败关键在于民心,只要大家上下一致就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小康。而做好做实做细基层党建工作,是凝聚共识、团结人心的最有效途径。立根原在群众中,只有全面依靠群众,全面奉献群众,才能紧紧团结群众。在群众的“土壤”中扎根够深,我们才能取信于民。也只有真正俯身基层、贴身群众我们才能少走弯路,才能制定最为有效的脱贫计划。一旦形成共识,我们就要锁定目标,风雨兼程。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脱贫工作自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充分挖掘矛盾特殊性原理,是我们了解群众、服务群众的“法宝”。知其所需,行之有向。目标和方式既定,便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去实现脱贫目标。土壤会因为根系的生长而聚拢在一起,群众也能够因为基层党建的影响而团结一心。党群同舟共济,必能脱贫成功。

  党建之“根”对于脱贫之“苗”有“合成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合成多种氨基酸,运至地上部分,作为形成新细胞的材料。而基层党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也具有相似的功能。以党建为引领,开展脱贫工作并不是简单地上行下效,而应该是上有政策方向,下有主观能动,用因地制宜的方式获得“化学合成的效果,这便是1+1>2的质变效应。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实现质变有两种途径,一是量的积累,二是改变结构。为了在脱贫工作方面获取质变效果,我们可以积极吸收农村的现有资源,并有效整合,实现资源的不断累加。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调研,并将数据科学分类,再将相应的零散资源加以整合,形成集团效应。此外,我们还可以主动创新,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改变原有的经济产业结构。很多产业前景乐观,但对于局部发展可能并不适宜。我们必须放弃这种“鸡肋”产业,结合本地实际,创办更符合地区经济特点的新产业。这也能为贫困地区自身“造血”奠定产业基础,锚定发展方向。

  党建鼓声紧,战贫旗猎猎。我们刚刚取得抗疫的初步胜利,士气正盛,斗志正浓。趁此时机,于中央层面排兵布阵,凭组织之力,植党建之“根”,育脱贫之“苗”,迎全面小康。
发布人:心之逆鳞 发布时间:2020-3-31 13:29 收藏 阅读人次:2924

初审:吴晓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