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螺蛳壳里做道场”撬动了社区治理创新

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 李锡雄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楼组是家园的细胞,整洁优美的楼组是吸引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的第一步。近年来,在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要理念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中,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街道党工委带领居民区党组织,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居民参与、街校联动、温暖邻里”理念,积极倡导“自己家园、自己做主、自己出钱、自己出力”自治新模式,引导居民开展楼道无堆物等楼组间的整治和“微治理”,在破题攻坚中走出一条城市治理新路径,撬动了社区治理创新,不断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

  从“单向给予”变为“双向选择”,激发了居民参与自治的内生动力。

  楼道是社会的缩影,是文明的一面镜子。在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街道坚持以文化传承为“内核”,让“人民理念”成为社区最亮丽的“名片”。从楼道“微自治”开始,让文明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在社区大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治理理念,让每个“细胞”都充满活力且发挥应有的作用。街道充分认识到为民服务不是代民做主,既不能是“我们了解群众”、自以为是的“想当然”模式,也不能是“我既然给,你就必须接”、统一配送的“恩赐”模式。街道创新了工作思路,从“单向给予”转变为“双向选择”,将居民的主动参与作为推动楼道自治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了居民自治自创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增强了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激发了居民参与自治的内生动力,在一些老旧小区里,居民自觉清理楼道内堆放的杂物……这些点滴温暖散发着烟火气、氤氲着人情味。邻里之间通过共商、共建,增加了交流和信任,小区变得有温度、有活力、有治理,怨气、戾气、怒气少了,邻里之间成为“一家人”,很多物业费收缴难、停车难等管理顽症也迎刃而解,最终实现了共享、共赢。

  从“业委会难产”变为“交叉任职”,“红色业委会”“三驾马车”运行顺畅了。

  在社区自治创新中,为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建设管理城市,街道深入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和需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从中了解到辖区内97个自然小区,80%为老式公房,居民矛盾中70%左右与业委会有关,且业委会超期、不作为现象十分突出,为了妥善化解居民矛盾,破解业委会难产这一难题,进一步化解社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矛盾,街道党工委积极开展了许多探索和实践。近年来,在推进业委会建设方面,街道积极探索推进居民区、业委会干部交叉任职。目前已有27个业委会有居民区干部加盟,占全部业委会的35%,同时,建立了76个“红色业委会”。“三驾马车”运行顺畅了,小区的管理变得更加有效,居民对物业的投诉率下降了70%~80%,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信赖与支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社区的温度和人情味,居民生活更加从容笃定,有真正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老旧呆板”变为“优雅有味”,文明成为了居民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小小楼道“微治理”和社区“微治理”,从个人到社会、从自律到他律,都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变革。有居民反映楼道垃圾不见清理、聚集着大量“无处安放”的垃圾,还有人任由自家宠物在楼道里四处撒尿……给公共卫生埋下诸多隐患,但物业费照收不误,遇到问题,业主反复打电话,物业仍不处理,当“甩手掌柜”。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改变社区老式公房和老旧社区“老旧、呆板、灰蒙蒙”的整体印象,通过楼道“微治理”“微更新”,让社区“老的优雅、旧的有味”,真正实现“建筑可阅读,社区有温度,文化更丰厚,人民生活更幸福”。街道大胆借力高校资源,发挥社区规划师的作用,与驻地同济大学紧密合作,以空间资源优化利用和合理分配、合理获益为核心,不断优化社区治理手段,先后开展五季“四平空间创生行动”,推进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微更新”项目100多项,如“我们的百草园”“口袋花园”“圈圈王国”“行云流水”“2035未来生活原型街”等,通过持续推进社区微更新,用较小的成本、创新的机制,改变了社区面貌,老旧小区变得更有色彩、更有活力、更有设计感,社区面貌也焕然一新。为了满足居民对楼道环境整治的需求,街道积极打造“友善、互助、信任、共享”等楼道文化,截至目前,已打造了230多个文明楼组、温馨楼组、爱心楼组、和谐楼组等各具特色的“睦邻楼组”。改变了居民的生活习惯,居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加强持续性自律,使文明成为了居民的一种责任与担当。
发布人:12371网友hh68k0 发布时间:2020-4-21 14:40 收藏 阅读人次:4149

初审:姜桃 编辑:余元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