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品悟“薄”与“厚”里的读书“经”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委组织部 舒晨鹏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既能把书读成厚的,又能把书读成薄的”,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对于读书的独特见解,概括为两个字就是“薄”“厚”。华老的这句话,一方面说明读书要有探索求知之精神,领悟书中要义、精华,做到领悟作者精神与之产生共鸣的效果,另一方面说明读书要有多方涉猎,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眼界。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应将“厚薄之精神”运用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不断增加阅读的深度与广度,蓄积智慧能量。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的意义在于将书读懂读透,领悟书中的道理与思想,这个读懂弄通的过程就是将书读“薄”的过程,需要通过阅读者不断“过滤”“蒸馏”“浓缩”,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一部“鸿篇巨制”压缩成精巧的几页,真正做到解其脉、知其意、明其理。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亦如此,广大党员干部应坚持干什么学什么、学什么精什么,以读“薄”书本之道指导实践,不断去其糟粕留其精华,探索真理。《明朝那些事儿》中写道,“知道可能面对的困难和痛苦,在死亡的恐惧中不断挣扎,而仍然能够战胜自己,选择这条道路,才是真正的勇气”既然选择成为人民公仆,就应该在其位谋其事,将这条路越走越“宽”,越走越明“亮”,造福大众。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曾自诩学识渊博“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他也“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将书读“薄”是耐心,把书读“厚”是恒心。读“厚”的过程是填充各类知识,拓展自身视野的过程,培养读书之人举一反三、以微知著的能力。此过程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类似,在于不断积累知识,直至厘清事物之理。所以,我们要立将书读“厚”之志,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广泛学习前人经验成果,耐得烦、吃得苦,学思践悟中磨砺自我,细照笃行中修炼自我,厚积薄发,不断提升综合能力。

  “处处留心皆学问,三人同行有我师。”将书读“薄”、读“厚”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两者之间既有相通之地,也有不同之处,要想做到融会贯通,还需要思考如何将书读“新”,读书者需在“薄”“厚”之间,循环往复,积累、思考、提炼,形成属于自己的读书之道,树立“读书无处不在的理念”。党员干部理论水平高不高,不在于读了多少“经典书籍”,看了多少“经史子集”,而是如何将积累到的知识推陈出新,将读来的、学来的知识如何灵活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我们还应该读“活”书,超越书本,将所学所得用之于民,这才是读透“厚薄之道”。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本上,我们常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感受江南处处都是春的秀美风光,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中领略700多年前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在“薄”“厚”之间,我们慢慢品悟读书不仅是提升自身的一种方式,而且还是放松解压的绝好途径。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党员干部,更应在遍览群书间品悟“厚薄之道”,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细品“书中”的“喜怒哀乐”,蓄积前行源动力,提高为民做事能力,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发布人:千柳 发布时间:2020-4-23 09:57 收藏 阅读人次:6971

初审:王战坤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