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决战脱贫攻坚须警惕“稀缺心态”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综合行政执法局 钟晓林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阅读好书,如耕种心田,播撒梦想、信念和美的种子,给予我们砥砺前行的动力。在世界第25个读书日到来之际,欣喜于自己利用空余时间读完《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作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他们通过长期研究告诉我们为什么穷人会越来越穷、富人会越来越富,分析论证稀缺心态是如何导致贫困,又该如何打破桎梏、摆脱贫困,为我们当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参考思路和实践路径。

  稀缺,从本义来讲就是人力物力资源匮乏、资源与需求“供不应求”的一种状态。如果长期处于稀缺状态,就可能让人陷入一种“稀缺心态”。一旦产生这种心态就会掉进稀缺陷阱,让我们产生管窥效应,就是只关注紧急的东西,而忽视重要的东西;资源上没有余闲,使我们工作生活缺乏弹性、而且容易去借用透支未来的资源;还会缩减我们的视野和宽度,增加作出错误决定的几率,陷入一个稀缺怪圈的恶性循环。仔细想想,为什么部分穷人摆脱不了贫困的命运?一方面是资源的匮乏,但更重要更根本的是这种稀缺心态所致。要想帮助贫困群体摆脱贫困困境,提升其自主脱贫和发展的能力,就必须要警惕和克服“稀缺心态”。

  减少权衡式思维,要善于跳出“脱贫”谋“脱贫”。人的精力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味地在琐事、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不断权衡比较,无形中耗费掉诸多资源,而重要的长远的事情却被搁置、一拖再拖,永远止步于眼前、看不见未来。许多贫困群众就是陷入这样一种“漩涡”。比如,他们每天都会为生计焦头烂额,这要怎么省钱,那要有特价,频繁而冗余的权衡思维不断占据他们的内心,导致他们根本没有余闲去思考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贫困。身为扶贫干部,在发展扶贫产业、落实扶贫政策过程中,更需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引导教育,使他们改变思维模式,不对鸡毛蒜皮的小事过分关注、占用精力,而是充分合理运用资源将注意力集中在可以长期积累的事情上,从而突破和跳出贫困窘境。

  适当留有余闲,巩固提升发展能力和脱贫质量。余闲,就是多余的时间和空间。适当留有余闲,不仅能够提高我们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能对事业发展起到关键性的助推作用。在稀缺心态下,人们习惯于全神贯注而不留任何余闲地做某一件事,这确实可以给我们带来“专注红利”,但一旦突发情况发生,可能就会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延伸至贫困群众中,他们中有的可能为了生计没法考虑余闲,甚至去借贷、透支占用未来资源,长此以往就会陷入一个匮乏的恶性循环而无法自拔。所以在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我们要掌握清楚他们的真实需求,帮助和解决他们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引导他们适当留出一部分闲余用于投资或储蓄,尽量做到不借用、不占用未来资源,提高他们工作、生活运转的效率,才能从根本上巩固提升发展能力和脱贫质量。

  既观当下,更谋长远,让稳定致富之路走得更长远。如果长期处于稀缺心态下,仅仅局限于聚焦当前事情和利益,容易缩减我们视野和宽度,会导致我们对社会对世界的感知不够、甚至智力下降,因此作出错误的决策等。所以,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项事业的发展必须要追求当下和长远的结合,才能走得更长远更稳健。就如当下战鼓催人的脱贫事业,要想打通稳定脱贫通道,不仅要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更要从长远角度多措并举激发民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要坚持贫困群众主体地位,研究分析自主脱贫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邀请扶贫专家开展思维拓展、理念创新等方面的课程或讲座,加强引导教育,使他们能够充分运用各种资源,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眼前利益,才能让脱贫致富的道路走得更远更宽。

  资源稀缺不可怕,可怕的是稀缺心态。我们要在贯彻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前提下,更加关注和重视对贫困群众心态的引导,帮助其正确认识和利用有限资源,最大程度激发民众内生动力,汇聚起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磅礴伟力!

  脱贫攻坚,尽锐出战,攻坚之路的成就是在穷途末路时的峰回路转,攻坚之路的欣喜是在貌合神离时的一拍即合,攻坚之路的欣慰是在曲终人散时的花好月圆,愿你我带着这份执念一往无前,愿你我怀揣这份执着行稳致远。
发布人:岩缝小墨兰 发布时间:2020-4-23 15:36 收藏 阅读人次:3228

初审:张冠 编辑:余元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