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唐诗宋词 写就《华夏正气篇》

云南省昆明航空有限公司 柴亚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儿时去淘父亲的旧书,在书堆中翻出一本《华夏正气篇》。粗略浏览,竟是无数爱国诗篇的合集。那时年纪尚小,所以只是偶尔翻看。但随着年龄渐长,我再读里面的诗篇,觉得荡气回肠,心中竟多了些许的豪情壮志。乃至后来,我选了文科,又入了文学院,就时常朗读甚至是背诵。对于诗词的背诵,我竟从大学延续到了现在。如今念念不忘的,仍是里面的经典篇章。

  书中最喜欢的,无疑就是唐诗宋词的篇章,后来因为深爱,我又买了一本《唐诗鉴赏辞典》、一本《宋词鉴赏辞典》,时常翻阅,于我浅薄的思想可谓大有裨益。毕竟唐诗宋词本就是中国古典文学史的巅峰,而其中所含的爱国篇章,以寥寥数语勾勒出无尽的家国情怀,也让我在之后无数的岁月里,心中始终有一盏明灯,照出我心中对这份故土的爱。我想这便是诗词的力量吧。

  严羽曾赞唐诗:“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唐文学之繁盛,其实不止是诗,词、散文、传奇等唐文学之硕果,然代表唐文学之最高成就者唯唐诗而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则是唐诗的顶峰。李太白虽知“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但盛唐气象依然在其心中,所以才写下“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爱国诗篇,何等的气势与自信,这也是大唐的光辉与荣耀。太白纯以气象胜,心中挂念黎民,故云“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此是对战争的反思。杜工部四海飘零、衣食无着,但是哪怕“茅屋为秋风所破”,依然心系国家,心忧其民。《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是一番对于国家的疼惜,国犹如此,人何以哉。及至后来老杜写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对于祖国之爱一览无余。有此二人在,唐诗的顶峰便更高许多,后世哪怕再说什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但是高山仰止,依然无法跨越这座大山。

  宋人面对唐诗无法超越,于是在一种新兴文体中寻找出路,这便是词。市民经济之发展,文人生活之闲适,都促进了词的发展,词由文人所不齿的陋街深巷之俗调,变为文人雅士争相创作的文体,并蔚为大观。宋朝自立国之初即面对外患,所以无论婉约派还是豪放派,对于敌国外患时常有切肤之痛。东坡居士高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奈何身世漂浮,只能“江海寄余生”。易安居士因家破人亡,写出“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词句,靖康之耻是宋人永远的耻辱,自此再无北归的可能。辛弃疾是宋词的集大成者,且以五十骑袭几万人的敌营,他须臾不忘北征收复故土,所以有了“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豪情,但奈何最终无果也只能低吟“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悲凉。失意的人生,家国飘散的绝望,造就了文学上的辉煌,这大概便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吧。

  蒋捷曾有词云:“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听雨如此,读诗亦然如此,年岁不同,感觉亦是不同。如今三十而立,历经过岁月波折,再读《华夏正气篇》,更看今日家国之兴,体会到那三两行诗句里的情愫,也更觉祖国之伟大与可爱。

发布人:小清新的星 发布时间:2020-4-24 08:47 收藏 阅读人次:5426

初审:安可欣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