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

“小香菇”成就“大产业”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边门镇建设村第一书记 李旭东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有人说,小的就是美的,比如小巧玲珑。也有人说,大的就是美的,比如宏大壮丽。其实,用运动的观点来看,从“小”变“大”、因“小”成“大”的这个过程才是最美的。尤其对于农业产业的发展,做好“小”的文章,成就“大”的辉煌,这也是辽宁凤城建设村发展香菇产业的真实写照。

  小农民、大视野,市场调研定方向。近几年,建设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如火如荼。但村里有钱,不代表农民富裕,所以村“两委”又开始研究富农项目。“两委”成员虽说都是村干部,但依旧是不折不扣的农民,思想意识并不能及时与外界接轨。为了开阔眼界、找准市场,村“两委”开启了市场调研模式。那段日子,以村党总支书记孙玉安为领队,带着“两委”成员多次到外地走访调研,最终在凤城域内的四门子镇杨树村找到了答案。这里的香菇产业开展得红红火火,有成熟的技术支撑和稳定的厂家收购,村“两委”心里顿时有了谱儿。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孙书记向大家详细介绍了发展香菇产业的好处以及本地具有的生态及区位优势,最后大会全票通过发展香菇产业的决定。现代人讲求营养均衡,适当食用菌类,有助于健康。建设村“两委”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并及时与厂家签订收购合同,进一步保证了农民的利益。这是视野由小变大的提升,是突破传统观念,主动迈向市场的有益尝试。经济发展瞬息万变,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潜在市场,并牢牢锁定方向,事业的发展才有的放矢。

  小干部、大情怀,模范带头做表率。看花容易绣花难。脑子里的计划落实到行动中,往往变得举步维艰。虽说村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发展香菇产业的决定,但是真的到了掏钱开干的时候,很多农户都显得犹豫不决。这也不怪大伙儿,农民赚钱不容易,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起早贪黑攒出来的。每一分每一毛都浸透着汗水,一下子让大家跳出原来的生产方式,不种玉米种香菇,还要自己掏钱建大棚,属实有些难度。村“两委”便挨家挨户做工作,磨破了嘴,跑断了腿,可还是收效甚微。眼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项目实施还没有实质进展,“两委”成员心急如焚,一旦错过时机,再要干就得等明年了。班子例会研究决定,每名村干部必须至少干一个棚子。只有村干部参与进来,老百姓才能放心。为了进一步降低村民风险,孙玉安还积极联系上级为村里争取到贷款优惠政策。如今60座菇棚已投入使用,预计年产值90万元,可向本村提供10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项目实施过程中,村“两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小干部”彰显了“大情怀”,树立起良好的干部形象。

  小支部、大作用,党建引领成事业。香菇项目能够顺利实施,完全得益于建设村党总支党建工作做得扎实,关键时刻能够发挥作用。多年来建设村始终以党建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将“建设一个过硬支部、打造一支合格队伍”作为常态化工作推进。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持续提升,并以奉献于民的实践形式表现出来。菇棚建设的工地上,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开展义务劳动,以党小组为单位轮流到现场帮忙;香菇采收的季节,支部组织党员志愿者到劳动力相对较弱的家庭帮忙采收;集中出售的日子,又是支部联合合作社与收购商谈价钱……这就是建设村党建工作卓有成效的生动诠释。党建做得实,还体现在生产模式的构建上。2019年在支部的积极运作下,建设村成立了食用菌合作社。2020年初扶贫产业示范基地也挂牌成立。支部牵头,党建引领,将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一方面可以助力扶贫事业,另一方面也更加有效地保证了农民的权益。这种“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是“党支部+”产业发展模式的延伸和推广。既实现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也发挥了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

  “小”是“大”的基础和起点,“大”是“小”的聚合与目标。如今怎样完成建设村香菇种植由小到大的产业升级,进一步为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提供助力,已成为村“两委”面临的新课题。根据规划,未来这里将建成香菇深加工企业,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延长香菇产业链条,让菇棚里的“小香菇”成就农民致富的“大产业”。
发布人:心之逆鳞 发布时间:2020-5-14 08:07 收藏 阅读人次:3027

初审:图南 编辑:李一画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