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天下有情人 为爱奋斗 终成眷属

北京市门头沟区委组织部 柯尊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5·20,“网络情人节”,当代很多年轻人的“婚吉日”“表白日”或“求爱日”,寄予了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十分浪漫的是,今年5·20,多家主流媒体联合为100对因抗击疫情推迟婚期的新人举办了“云集体婚礼”,赋予了这一天新的意义。

  追求爱情,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同话题。“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表达了爱情的意味深长;“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尽述了婚姻的和谐美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讴歌了挚爱的铮铮誓言;“知否知否,绿肥红瘦”,传递了伊人的无尽相思……

  爱情的延伸是婚姻,基础是“两情相悦”,但这在我们今天最理所当然的四个字,放到过去听来,恐怕是“离经叛道”了。在数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三从四德、包办买卖、重姻纳妾成为主流,这种封建婚姻制度下的结合,充满了屈辱和压迫,于是便有了“焦仲卿与刘兰芝”的悲剧,也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嗟叹。直到1950年5月,17岁的姑娘白素清到法院起诉离婚,诉讼被父母卖到夫家、婚后饱受虐待,这一诉求被法官准予、同意离婚,这种封建婚姻制度才从根本上结束。

  女人提出离婚,这可是新鲜事!法官能准许她离婚,理由是“婚姻自由”,依据则是当时刚刚发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白素清是无疑幸运的,有数据显示,就在她刚起诉的前一年,仅在山西一省,平均每个月就有18个女人因离婚无门而自杀、20个女人受夫家迫害,这在今天看来,是何等的不可思议。

  《国家相册》有一期节目里讲到,在1948年的西柏坡窑洞中,刘少奇同志召集了一个七人小组,布置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起草工作。这个小组由邓颖超同志主持,七名成员都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革命女性。起草中,组长邓颖超将“一方坚持离婚即可离婚”写进了草案,并认为“旧观念根深蒂固,只有彻底解放,才能冲破枷锁”。正是“婚姻自由”这一条,让白素清这样的苦难女性敢离婚、能离婚、得自由。

  也曾听我奶奶说起,在1950年的4月份,婚姻法正式颁布。当时很多人都难以理解,新中国的第一部基本法,管的居然是结婚、离婚这样的“家常事”,但这也让人们对“人的解放才是根本解放”有了新的认知。

  一石激起千层浪。解放初期,由于大多数人不识字也不懂法,对婚姻法的误解误传很多,各地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到街道厂房、田间地头去宣传婚姻法。奶奶说:“‘我的婚姻我作主’这句话,现在看来是天经地义,但那时的人听来可是又惊又羞。”所以除了宣传新观念,工作组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年轻人怎么找对象、怎么结新式婚。于是,夜校、识字班,都成了年轻人熟识的好地方。

  为更广泛开展宣传,那个年代的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婚恋主题的优秀作品,如《刘巧儿》《夫妻之间》《喜事》等等,故事讲着、歌儿唱着,新风就树起来了。从前都是问,“家里几亩田”“聘礼有多少”;后来则是问,“在不在组织”(是不是团员或党员)、“在不在武装”(是不是民兵),还要拿识字本考考文化。结婚,不再流行三媒六证、吹拉弹唱、八抬大轿了,拍个相片、领个结婚证就成为合法夫妻,热闹勤俭的集体婚礼逐渐成为了新风尚。

  七十年来,婚姻法几经修订,从父母之命的封建包办到志同道合的邂逅牵手,从推行婚姻自由到保护弱势群体,从“拜天地”到“云婚礼”,我们应该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得有多么不易!婚姻,寄托着个人欢喜,也承载着家国春秋。在情感故事里,我们能看到小人物,更能看见大时代。法律,只能保证人们追求幸福的权利和自由,而珍惜当下、用心经营,才是获取幸福的唯一秘诀。

  愿天下有情人为爱奋斗,终成眷属。
发布人:左岸的咖咖 发布时间:2020-5-20 09:55 收藏 阅读人次:3024

初审:邱莫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