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修炼好写材料的三种“静”界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钱库镇人民政府 蔡家瑞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他眼中读书有三种境界,在我看来这三种境界在写材料上也不外如是。

  累土寸功,意存高远,筑好第一“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想写出好的材料,首先要注重学习积累,不阅尽“千帆”,不累“寸土”,何得“九台”?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一句话,“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要想增强材料的时代性,词句中富有创造性,就必须要扑得下身子、静得下心,加强学习,累好“寸土”。其次,千里之行要先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登高望远,静下来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要知道什么是材料,为什么要写材料,写的是什么材料。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耐好第二“静”。《文心雕龙》《附会》篇有言,“若夫绝笔断章,譬乘舟之振楫;会词切理,如引辔以挥鞭。”这是告诉我们推敲文句,好比乘船时划桨;用文辞配合内容,就像拉着缰绳来挥动鞭子,“划桨”“挥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反复琢磨,静心揣度。“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写材料也是如此,同志们刚刚开始写材料的时候,腹有沟壑、才思泉涌,但写到中途之时,或遇难题,或才思枯竭,于是草草收尾,这样的材料就如《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且”,开端写得很好,而后面却差得太远,那么作品收尾的文势便将窒塞,作品的感染力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这种时候我们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头,偶尔也不妨“和衣达旦”,为“伊”憔悴。

  妙手偶得,厚积“博”发,守好第三“静”。不少同志功利心强,认为写材料、发文章是为了博眼球,彰才华。但往往这样的同志,写的材料空洞,多的是词藻的堆砌,多的是随大流的针砭,多的是“暴脾气”。他们耐不住性子,材料常常返工,空有“一腔热血”,常怀“谪仙之忧”,觉得没有伯乐,纵有千里之才而不得重用。要写好材料这种心态坚决要不得,要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哪怕多逢“冷秋”,但仍要有发现“美的眼睛”。“秋日”不长,“春朝”有期,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要坚信妙手偶得,自己还“志大才疏”,要善于坐“冷板凳”,乐于坐“冷板凳”,要有自己坐得不够久,“凳子”焐得不够热的静心。多发文,多写材料,磨磨性子,执清守静,这样待到蓦然回首时,“那人”便在灯火阑珊处。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20-5-21 08:37 收藏 阅读人次:3521

初审:杨南方 编辑:亦风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