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写文章不妨多些“家常话”

吉林省临江市委组织部 代朋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安徽九华山有这样一副楹联:“非名山不留仙住,是真佛只说家常”。“家常话”是平常的话,关于日常生活的话,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夹杂着生动活泼的口语,不仅给人以亲切感,更能让一些深刻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深入人心。“真佛”向芸芸众生解说深奥的佛理,自然不能玄之又玄、深奥无极,好的文章往往也需要“家常话”,才能让所表达的道理更加质朴平实、天真自然。

  大家手笔往往有“家常话”,“家常话”里包含“大文章”。《论语》《朱子语类》里那些发人深省的哲理无不是日常的“拉家常”;一代文豪白居易,其典型风格就是通俗易懂、直白如话;老一辈革命家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等箴言直到今天还警醒世人、振聋发聩。习近平总书记语言风格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在于善于用群众语言,讲大白话,每年新年贺词都是金句频出,频频走红网络……“大人物说普通话”,好文章自然离不开“家常话”。

  多用“家常话”,能够涵养良好党风政风。“家常话”不仅仅是文章风格、特点的体现,也是党风、政风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领导干部的文风如何,是群众观察党风政风的“一扇窗口”。如果所写的文章僵化刻板、假大空、虚华不实,没有独立见解和生动语言,群众一定不会买账,一旦此等不良文风泛滥,那势必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公信力。“文变染乎世情”,一个时代的文风与社会风气相互作用。对群众来说,文章能多用一些管用的、真实的、接地气的“家常话”,是领导干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的表现,反过来说,群众也会更愿意讲真话、实话、心里话,以亲民之姿结鱼水之情,定能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好转。

  用好“家常话”,能够更加说服人打动人。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说给别人听的,不是自言自语、自说自话。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很重要的标准就是看读者欢迎不欢迎、喜欢不喜欢,如果能够把“官话”转化成大家都看得懂的“土话”“白话”,多一些乡土味和人情味,把一些“大道理”同党员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那么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得进去、读得舒坦、听得亲热,进而得到思想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相比其他文种,公文具有很强的功用性、目的性,其关键就是要替读者着想,让读者能够看得明白、理解得透彻,一篇用词活泼、引人入胜的公文,肯定能够让理论宣传生动、温和、鲜活起来,更好地用于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推敲“家常话”,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写好“家常话”并不容易,“家常话”往往是拙中蕴巧、朴中藏实,想要写好,需要下一番功夫。能够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抽象的观点具体化、高深的道理浅显化,前提是作者本身要将相关理论观点弄清楚了、想明白了,真正学深悟透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所表达出来的只会是上下雷同、彼此仿照。一些掷地有声的三言两语,往往是千百字的凝练,蕴藏着化繁为简的文字功底,饱含着对理论知识内在加工的思考能力,体现的是与不同对象的沟通能力,能够用精炼、朴实、接地气的“家常话”表达思想,在任何时期都是一种大本事、大智慧。如果经常推敲“家常话”、琢磨“家常话”,久而久之,自会对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大有裨益。

  新时代是干实事、创实业的时代,党员干部所说所写也需要是管用的、真实的、接地气的话,让所写的文章语言平易而精彩、思想朴素而深刻,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与追求的目标。
发布人:零技之础 发布时间:2020-5-22 15:26 收藏 阅读人次:3134

初审:吴晓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