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常委、四川凉山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达久木甲在回答记者关于脱贫攻坚的问题时提到,“感谢共产党,感谢精准脱贫”成为了彝族群众发自肺腑的话。他说,彝语“哇叽哇”是好的意思,“卡沙沙”是谢谢的意思,用一句话作为回答便是“精准扶贫哇叽哇,党和政府卡沙沙”。三言两语朴实话语道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的“不容易”,更表达出对党和政府以及那些为凉山脱贫攻坚奋不顾身的扶贫干部的深深感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离不开扶贫干部的实干担当,也离不开贫困地区每一个贫困群众的主动努力。
“在凉山,活跃着一支‘天天走村入户、狗见了都不咬’的扶贫建设队伍”,向贫困宣战是党的庄严承诺,响应号召带着军令状,他们一头扎进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立下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愚公移山志”,就必须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获全胜不收兵。作为党的干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初心使命,要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扶贫建设队伍是脱贫前线主力军,战斗在一线就要发挥好表率作用和先锋作用,把党和政府的好声音传递到人民群众心中,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在田间地头凝聚起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精气神儿”,最大程度地发挥扶贫“排头兵”的坚强引领作用。脱贫攻坚的生动实践证明,广大扶贫干部切切实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用心、用情、用力开展扶贫工作”的要求,扎根大山深处,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催化剂”和“助推器”,“狗见了都不咬”,更是贫困群众的“心头宝”。
“脱贫攻坚有多难,扶贫干部有多拼”,严寒酷暑是“风景”,汗水泥泞是“勋章”,是扶贫干部点亮了贫困群众希望之路。
许许多多优秀的扶贫干部用青春和生命在脱贫一线诠释初心使命,就像达久木甲委员所说,“5年来,在大凉山脱贫攻坚战场上有151名干部负伤,23名干部献出了宝贵生命”,凉山如期脱贫目标的信心和力量离不开这一支敢闯敢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扶贫干部队伍。凉山腹地交通闭塞,山路十八弯环境恶劣,他们选择到这样一个深度贫困地区向贫困发起挑战,把凉山人脱贫致富的梦想扛在肩上,翻山越岭施展才干,和贫困群众一道走在脱贫攻坚的泥泞路上。我们仍记得那个用生命谱写青春之歌的扶贫之花黄文秀,她代表的正是新时期充满朝气和希望的青年一代,他们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肩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和民族重托,怀揣远大的理想、厚植家国情怀奋战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我们仍记得那个“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的清华大学志愿者张薇,她们就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把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中,用奉献成就人生,以青春和汗水在伟大复兴的追梦征程上攻坚克难。我们知道,再难啃的“硬骨头”也一定能啃下,再艰苦的事业我们也一定能成就不凡!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精准扶贫是“艺术”,精准脱贫是“方针”,精髓就在于扶在点子上、扶在关键上。
达久木甲委员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萤火虫”的故事,6岁小女孩说“家里的萤火虫飞走了,以前的煤油灯变成了灯芯向下的电灯,有了电,奶奶能看到有人的戏匣子了”。电,就是贫困山区群众的光明和希望,给予他们前行的力量,通的是民心,道的更是民意。“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谈起在陕北黄土地上的贫苦日子和青葱岁月,精准扶贫就是要精准到户、精准到个人,解决真贫困,让扶贫、脱贫更加有针对性,由点带面、层层深入,才能为致富奔小康“一个都不少”打牢坚实的基础。让贫困群众一个都不掉队的精准扶贫思想核心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扶到点子上、扶在关键处,通俗点讲,就是要让贫困群众吃得上饭、看得起病,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紧盯贫困群众“最直接需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真正扶到群众的“心坎儿”上。
“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达久木甲委员三句话谈中国凉山如期脱贫的“底气”,说到底,打赢脱贫攻坚战,靠的就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实干、巧干、齐心干。最后关头的“攻城拔寨”,我们蹄疾步稳更信心十足,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底气如期兑现“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郑重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