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正巧父亲打来电话说,“咱村里在修路呢,家家户户都通开啦!”原来,最近镇政府在前期“村村通”的基础上,正在实施“户户通”工程,村里的大小胡同全部由原来的土路换成水泥路,家门口实行统一设计,还给我发来了几段正在施工的视频,进行现场直播。看着视频,我不禁感慨万千,尤其是我家门前的那条路。
小时候,村里除了几条主干道是沥青铺设以外,其它全都是土小路。就拿我家门前那条来说吧,我在这里学会了骑自行车,我和小伙伴们在这里疯玩儿,我和家人在这里打扑克……这条小土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可平时不下雨还好说,每当雨季来临,这条小土路就没那么“可爱有趣”了,它瞬间变成了一条小河,出行很是不便,进出胡同,鞋子和裤子上总会沾上泥巴或雨水,有时甚至会滑倒,来个“狗啃泥”。大人们经常感慨:“哎,啥时能修修这条路呀!”
村集体收入几乎为零,由于历史原因,又有大量外债,哪来钱修路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父亲找来胡同的几位街坊邻居商量:咱们自己修路,咋样?父亲的提议立即得到邻居们的赞同,可靠啥修呢?父亲的心里早已有了主意。他早就看好了一个地方——邻村化工厂,那里有大量剩余的煤渣,负责人是父亲的老朋友,许诺免费赠送给父亲。说干就干,邻居们有力出力、有工出工,干得热火朝天。男人们两人一伙,在前面拉碾,女人在后面把握方向,把煤渣一点点压实、铺平,经过几个来回后,一条“自制路”就这样诞生了。
毕竟是煤渣路,时间久了,也暴露出不少弊端。最突出的还是卫生问题,农民平时拉土、运肥、秸秆等掉下来的颗粒,全都进入煤渣缝隙里,遇到大风或者下雨,飞扬的尘土、粪肥的臭味,飘到各家各户,令人苦不堪言。
再到后来,政府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下拨专项资金,把村与村之间的主干道全都重铺一遍,真是大快人心,人人拍手称赞。路修到谁家门口,家里的妇人们又是沏茶,又是切西瓜,还会端出一大盘刚烙的菜饼,往修路的工人手里塞。村和村之间的四通八达了,可村里的小土路、小胡同却变得更加不协调了,弯曲的小路、泥泞的胡同、村民的抱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
听父亲说,“户户通”进展很快,现在都投入使用了,我在千里之外的异乡感到无比高兴。我知道,无论是“村村通”,还是“户户通”,通的不仅是路,更是人心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