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爱写网评的网友发微信和QQ来问,“你是不是认识很多编辑,为什么能上那么多稿?”“你认不认识某某网站、报纸的编辑,帮忙推荐推荐?”等云云问题。言下之意,能上稿、经常上稿,甚至说上些大网大媒,就一定是跟编辑打得火热、“私人交情好”等;反之,自己之所以上不了稿是自己“网站没人”、不会来事等。
首先不得不承认,上稿多了、投稿多了,与编辑会产生一些联系、发生一些故事,比如编辑会倾向性约稿,甚至提点写作意见、彼此谈些写作感想和读书感悟等。这种交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决然不会因为与你熟就忽视文章本身的品相、网站自身的定位、编辑个人的职业判断和专业追求等。那些动辄认为“上稿网”、上稿“熟脸”是“混人情、拉关系”出来的,可谓是“想错了地方”。
古人云,“遇事不决、反求诸己。”反过来,现实网评圈子总有些人自我感觉“才华横溢”、沧海遗珠,写了很多稿上不了、看他人稿件也“平平无奇”,于是乎把原因找到“与审稿人”关系不到位上。久而久之,把写稿与上稿的主体角色混淆了,认为“写稿已经不是我的事了,我已经写得很好了”,反倒觉得“上稿是我的事,我与编辑拉不上线”等,自怨自艾。
退一步说,哪怕真的有个别编辑与网评员存在某种不可告人的利益绑架,试问在网络信息时代高度发达的今天,“老面孔的文章质量那么差”,能过得了编辑自己的关吗?哪怕可以,能过得了读者和网友的关吗?此外,往坏处再想一步,关系再好总不能天天上稿吧?
眼见之歌之、心触之赏之。写文章是一件随心所发的情感书写,对身边事物、社会热点、公共事件等独立思考,涵盖了个人的文字功底、独到思想和至深感触。更为珍贵的,“文品见人品”。文章写作到投稿、上稿本身就是一个人全部风格、做派的写照,相对应编辑在收稿、审稿过程中也是在解读、接触、认识作者。那些动不动怪自己“不认识编辑的人”,说到底还是自己的作品不能够给编辑留下深刻印象吧!
网评写作本来就是以文字传递心灵和智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真心热爱网评应多在乎打磨作品、写出精品、刻画出自己的“哈姆莱特”,给予读者和编辑“小惊喜”。何况,每一篇文章都是心血的注入,理应爱之如宝,怎能轻言“人情不练达”而损其可贵。有人说,“文无定数、但求有趣”,写作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打开折叠的自己,深挖心灵的矿藏,将文字雕刻成想象的模样,一气呵成、笔走龙蛇、文不加点,多么自由、潇洒、放脱!只管负责写出所思所想就好了,上稿的事就交给编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