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扶贫督导检查当有“三度”

山东省临沭县纪委 张娟玉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要严格考核开展普查,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对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脱真贫真脱贫提出了要求。“响鼓还需重锤敲,快马仍需加鞭扬”,脱贫攻坚越到“响铃交卷”关头,越需下足督导检查“绣花”功,严格考核验收督查,在把准力度、聚焦深度、体现温度中确保脱贫攻坚“成色十足”。

  督导检查要把准“力度”。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战走到“最后一程”,严格考核督导,严把贫困退出关,是保证脱贫数量、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一招”。但时下,个别地方在扶贫督导检查中搞起“大水漫灌”,不拼质量拼数量,不看成效看表格,自查、互查、督查“轮翻上阵”,明察、暗访、督导“比肩接踵”,让基层干部群众应接不暇。不可否认,当前扶贫工作中仍个别存在责任不落实、政策不到位、工作不精准等问题,需要通过督导检查来及时发现、督促整改。但此类过度过频、层层铺开、缺乏重点的督导检查,不仅消耗了基层干部扶贫时间和精力,更让贫困户疲于“迎来送往”。“凡事有度,过犹不及”,攻克贫困最后的“堡垒”,督导考核必不可少,但需把握好“力度”,拿捏好“尺度”,不讲排场阵仗,不搞大呼隆、一刀切,突出重点领域、瞄准关键环节,分级分类开展督导,才能督出“真问题”,查出“硬毛病”。

  督导检查要体现“深度”。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群众收入增加、生活改善、内生动力充足是检验脱贫成效、实现贫困退出的“硬杠杠”,理应成为督导检查的重中之重。然而,时下有的地方在督导检查中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扑不下身子、放不下架子,对脱贫成效的验收仅停留于看表格查材料对数据,甚至个别地方将扶贫材料厚不厚实,填写规不规范、完不完美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完全背离了“成效验收”的初衷。“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来不得半点虚头巴脑、敷衍应付,如此不接地气、缺少深度、南辕北辙的督导检查,费时耗力不说,更容易衍生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把基层带入“留痕不留绩”“留迹不留心”的误区。脱贫攻坚是一场实打实的硬仗,督导检查必须要走出一门心思看材料的“怪圈”,入户督查时多掀一掀锅盖、勤拧一拧水龙头,到扶贫车间、产业项目园区看一看脱贫后劲、查一查返贫风险,以既有“深度”又有“维度”的督导,督出“真成效”。

  督导检查要多些“温度”。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问责是约束不作为、整治乱作为,唤醒责任意识、激发担当作为的有力抓手。当前脱贫攻坚战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针对个别地方个别干部出现的撤摊子、急躁症、挂空挡现象,严格督导考核、严肃处理问责可以说是是恰逢其时的一剂“猛药”,但问责不是“筐”,不能啥都往里装。一些地方在扶贫督导检查中,把问责泛化简单化,动辄不分青红皂白“一问了之”,没能及时接听电话要问责、扶贫手册被贫困户丢失要问责、贫困户因年龄太大对问题回答不准确也要被问责等,如此“躺着中枪”式背锅,不仅会削弱问责的权威性,更会挫伤扶贫干部工作的积极性。问责只是手段,负责才是目的,督导检查不防多些“温度”,既找一找问题、督一督成效,更看一看干部的付出、听一听群众的评价,不吹毛求疵、不过分苛责,严格区分失职失责的主观不作为和客观原因出现的“小瑕疵”“小意外”,让干部流血流汗不流泪,才能用实用好督导检查这一“利器”,凝心聚力跑好脱贫攻坚“最后一棒”。
发布人:春风十里仗剑天涯 发布时间:2020-6-10 15:06 收藏 阅读人次:1998

初审:吴晓 编辑:余元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