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上稿前 你“三思”了吗?

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 窦宏博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共产党员网水见文老师发表了名为《上稿路上的“拦路虎” 错字别字何时休》的文章,看过这篇来自编辑老师的“官方吐槽”,笔者不禁捧腹大笑,赞叹编辑老师诙谐幽默,却也深切感受到了老师们每日纠正“千奇百怪”错别字的疲惫与无奈。

  在撰写文章过程中,错别字看似平常,实则会让文章质量大打折扣。而除了错别字,大到文章逻辑结构,小到标点符号,都是一篇优质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时候,我们因未能获得“小火苗”感到懊恼,作为一名时常有着同样疑惑的“资深粉丝”,读过该文后有所顿悟,要想在投稿中多出“精品”,多点亮几个“小火苗”,就得多听听编辑老师们的忠告——上稿前要“三思”。

  “一思”:起笔前,“用心”找准定位

  相信每位“先锋文汇粉丝”上稿都是为了创作令人赏心悦目的“深度好文”,而作为一篇“好文”的基础,就是要在起笔前找准定位,明晰主题和行文类型。写议论文就要明确树立中心思想,有理有据;写记叙文就要朴实无华,生动感人;写引导文就要目的鲜明,观点正确。在日常行文时,我们要不断尝试不同类型行文,防止形成局限思维,导致文章“千篇一律”。其次,要避免急切心理,确保“平心静气”再开始行文,坚持“质为主,量为辅”。此外,还有少数人为完成任务东拼西凑敷衍了事,那大可不必费尽周折。今年年初起,先锋文汇版块做了一次巨大调整,未获得编辑推荐的文章“仅本人可见”,这一举措不仅让广大读者直接获取优质信息,同时提高了上稿门槛,激励同志们撰写有立意、有角度、有想法的精品文章。

  “二思”:动笔时,“用脑”理清逻辑

  逻辑是读者领会文意的直观表现,因此,无论用何种表达手法,都必须搭好文章“骨架”,即紧紧围绕中心思想,保证文章逻辑清晰。在日常行文过程中,要注意打好“提前量”,养成列提纲、打草稿的好习惯,避免“漫无目的”地写,想起什么写什么,最后东一句西一句,让读者“不知所云”。其次,要做好“穿针引线”工作,在阅读优质网评时,笔者时常感觉行云流水,身心通畅;反之,有些文章读着读着急转直下,甚至晦涩难懂。一篇层层推进、紧密衔接的好文章,定会做足“过渡”功,通过不同修辞、句式,搭建起不同段落和语句间逻辑关系,才能让文章“严丝合缝”。此外,要杜绝过度引经据典,将文章写得天花乱坠,编辑老师在文章中列举了语境不符、书写错误等不少反例,我们定要引以为戒,若引用不当会适得其反。

  “三思”:收笔前,“用眼”雕琢细节

  “玉不琢不成器”,一篇“精致”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用词、用字甚至标点符号都需反复斟酌、仔细打磨。《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早期代表作之一,他共花费了11个月时间完成这篇长篇小说,但其中却有5个月是用于反复修改上的。而对于撰写一篇网评文,字数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其间的选词造句也是十分丰富的,因此,我们在处理细节时必须拿出“绣花功夫”,选词用词时要有“较真”的态度,认真查阅有关资料,以“改”促“学”,不断丰富词汇量和行文技巧。此外,要学会理解修改前后对比,将修改成果及时“回锅”。有幸拜读代朋老师的《留好用好那些“花脸稿”》一文,令笔者感触颇深,要想做到“笔头尖”“笔杆硬”,就必须吃透“为什么”的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才能形成“高精尖”的多维视角和格局。

  以上仅为笔者个人见解,如有不妥之处,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发布人:门头沟区斋堂镇 发布时间:2020-6-17 15:53 收藏 阅读人次:2420

初审:凌晨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