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组织工作

“差异化”考察识别干部

北京市门头沟区委组织部 柯尊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选贤任能,始终把选人用人作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关键性、根本性问题来抓。但好干部不会自然而然产生,需要一个精准考察识别的过程,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说:“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因此,“核真”就显得尤为关键。

  常言道:“知人之道,圣贤所难。”可见,“核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每个人的秉性有异、静躁不同、经历各一,这就给我们精准考察识别干部带来了很大挑战。各级党组织必须从“百年大计”的高度出发,以对事业、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差异化”考察识别干部,确保“核真”“得人”“政举”。

  考察指标有“差”,明确“考什么”。“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考察对象不同、任职岗位不同,考察的内容、措施、重点也必不相同。要把握共性要素,把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作为“统一标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敢担当、善作为的选人用人导向,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坚持分级分类,对党政一把手,着眼考察战略思维、科学决策、驾驭全局、知人善任、抓班子带队伍等素质;对党政副职,注重考察统筹谋划、贯彻执行、综合协调、创新创业等能力;对专业领域领导岗位,侧重考察专业知识、技术攻关、工作实绩等要点;对一线干部,则靶向考察拼搏进取、攻坚克难、群众工作等情况,切实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防止“一个问题盖全部”“一纸提纲谈所有”。

  考察方式立“异”,确定“怎么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考察识别干部不是“盲人摸象”,更不能“闭门造车”,只有动静结合、远近结合,才能保证辩证客观、考准考实。要灵活考察方式,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法,通过考察谈话、民主测评、征求意见等渠道,全面了解干部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和优缺点,掌握干部政治表现、德能勤绩、廉洁自律等情况,坚决打破“三堂会审”“贴标签”“拉郎配”等惯性思维,做到既“听其言”又“观其行”,既“察其能”又“知其效”。要注重群众公认,坚持“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采取随机调研、明察暗访等形式,深入干部工作一线,现场了解干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中的现实表现,近距离听取同事、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评价和口碑,保证选出来的干部能让组织放心、干部服气、群众满意。

  考察机制优“化”,确保“考得好”。“经国序民,正其制度。”精准考察识别干部、维护良好的选人用人生态,离不开坚强有力制度机制的保障。要建强干部考察队伍,“一流之人,能识一流之善,二流之人,能识二流之美。”要加强对干部考察人员的培养,常态化组织学习相关干部政策法规,准确把握新时代干部选拔任用的原则、标准、程序和方法,确保干部考察人员政治立场坚定、职业道德良好、人才意识强烈,坚决防止那些“临时拉壮丁”“赶鸭子上架”的做法。要健全分析研判机制,坚持把功夫用在平时,建立“日常考察”制度,通过常态化跟踪了解,加强对干部情况的掌握,切实改变“不提拔不考察”“考察就意味着提拔”的状况;科学开展考察评估,辩证分析干部的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个人贡献与集体作用,既看“显功”也看“潜绩”,切实画好干部的“全息影像”,为组织选人用人提供准确参考。
发布人:左岸的咖咖 发布时间:2020-6-19 10:07 收藏 阅读人次:4225

初审:杨南方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