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扶贫针”绣出小康“幸福卷”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 王梦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挑战。船到中流浪更急,脱贫攻坚战进入“滚石上山”“攻城拔寨”阶段,将剩下的“硬骨头”啃下,将“险关”越过就要以更加精细的“绣花”精神“飞针走线”,持续发力。

  下“针”功。绣花之所以难,其难在精细精准、不跳针脱线,绣花过程中不能有任何毛躁,必须稳扎稳打,一步一个针印。因此,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要在脱贫攻坚上下好“针”功。识别贫困要精准。在脱贫攻坚阶段,既要精准识别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更要精准识别因病、因灾、因学等方面返贫、致贫的人员,“回头看”工作做得不实会导致这部分人容易被“一笔带过”。除了识别精准,更大程度上要减少返贫、致贫的发生率。因此,政策制定更要精准。“输血”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造血”方是脱贫之本,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以绣花功夫瞄准穷根、摘穷帽,推进致贫、返贫标准制定,完善扶贫政策,制定长效机制,提升脱贫攻坚的“抗风险”能力。

  出“针”力。绣花过程中的“针”力不需要大,而在于巧。打好脱贫攻坚战,出“针”力,用巧劲,释放出“隔山打牛”的威力,达到预期的成效。一方面,做好易地扶贫的“后半篇”文章。异地扶贫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窘境,还要解决好“搬得进,住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问题,要配套补齐基层设施短板,加大对安置小区周边学校、卫生室、文体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建设,加快水利、道路、电网等生产生活设施成网成系,更好地保障民生福祉。另一方面,做好产业扶贫的“持续性”文章。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易地扶贫让百姓挪出穷窝,产业扶贫方能拔下穷根。通过因地制宜、因产施策,探索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采取“企业党支部+合作社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发展模式,将整村产业凝聚在党组织“领头羊”上,促进产业扶贫的长效性。

  用“针”心。绣花针的针心很细却很锋利,而政府作为“扶贫针”的操盘手,就要将锋利的“针心”用到“刃”上,方能激活脱贫攻坚“一池春水”。要搭好“金融桥”。政府要主动对接银行,以“背包银行”“惠农易贷”“农资垫付”等方式倒逼银行主动提供金融支持,帮助百姓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促进乡村土地承包、合作社建立等方面,为百姓提供一个“想干、能干、干成”的基层舞台。要提供技术服务。发展产业离不开技术支撑,针对性为贫困地区资源禀赋、产业特色提供技术服务,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的附加值,带动百姓脱贫增收奔小康,让“致富花”“摇钱树”“金产业”在基层“熠熠生辉”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关键之年,两个一百年的起承之年,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确保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全面完成,做到全面小康不落下一个人。
发布人:樵夫 发布时间:2020-6-23 11:47 收藏 阅读人次:1963

初审:安可欣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