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扶贫路上的三名基层干部

四川省合江县荔江镇人民政府 徐珩

  2017年5月,从城市到乡镇,小徐光荣地成为一名乡镇干部,到岗不久,镇党委就任命他为小寨村驻村队队员。自此,小徐踏上了让他成长的驻村扶贫之路。

  小寨村地势偏远,是离政府驻地最远的几个村之一,村内多小路、弯路,若要驾车去,对驾驶技术当真是种考验。小寨村民文化素质不算高,但热情、质朴、善良,若他们认可了你,那开展群众工作就会十分顺利。

  最初,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小徐其实是有些畏惧驻村工作的,但庆幸小徐的驻村路上有老王和小王,他们用实际行动“打样”,让小徐这个毫无基层经验的“小白”融入基层、迅速成长。三名基层干部共同工作了两年半,靠着各自的“法宝”,获得了群众的良好评价。

  村干部老王的法宝是“嘴巴”

  老王是小寨村村委会主任,长期在农村工作的他皮肤黝黑,说话不急不慢、条理清晰、简单明了。为压实工作责任,驻村实行包联制,小徐与老王一起包联5、6社。

  一次,村上要召开关于产业扶贫的会议,向贫困户解释产业扶贫政策,小徐的任务是解读文件。为开好会,他将县、镇两级的文件通读了好几遍,并仔细梳理了几个关乎贫困户切身利益的点,准备将会议开出实效。但想象只是美好的,当他在宣读文件时,下面群众或睡觉,或聊天,或看手机,没有一人在认真听。老王“见势不妙”,便抢过话去,“比如张三你那户产业单一,把荔枝数数量点好就要得了;比如李四你这户情况特殊要下点功夫,应该……”老王从每户的实际情况出发,用三两句就把政策解读清楚。会后,此项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

  传达政策、征地拆迁、化解矛盾,老王用他的嘴解决了村里一件件难事,村民们都说,老王的嘴是最“牛”的,开展工作全靠他的一张嘴。但其实小徐清楚,老王是心里有群众才爱说,是肚里有“货”才敢说,是头脑有思考才能说。在老王身上,小徐学会了驻村扶贫的第一课:如何与群众打交道。

  社干部小王的法宝是“摩托”

  小寨村5社的社长与老王同姓,因为年纪较小,大家便叫他小王了。小王性格内向,不喜言谈,但做事雷厉风行,上级交办的工作总是抢着完成。

  在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大排查行动中,小徐与小王要在一天内入户调查社内12户贫困户,真可谓时间紧、任务重。当小徐在为能否按时完成排查而焦急时,小王却胸有成竹地表示时间完全够了。刚开始小徐还质疑他的自信,直到坐上了小王的摩托。小王骑着摩托载着小徐,熟练的在乡间小路快速穿梭,吓得小徐紧紧拽住他的衣服,似乎是感觉到小徐的害怕,他安慰道,“放心,这些路我跑了上百遍,安全得很!”不仅是驾车快,小王入户摸排也快,因为他早已记熟了每一户的家庭人口、致贫原因、收入情况,对每户家庭情况了如指掌。他们不停地“上下”摩托,当天的工作很快就完成了。

  查情况、核收入、送政策,每次与小王开展工作,他的摩托都会“参与”。内向的小王只要骑上摩托后就会变得自信。小徐知道,这份自信来自他对工作路线的熟悉,体现了他对工作的担当。在小王身上,小徐学会了驻村扶贫的第二课:要对自身本职工作充满底气。

  镇干部小徐的法宝是“勤学”

  没有能说会道的嘴巴,也不能熟练地驾驶摩托,好在小徐勤学勤思考,在不断成长中也获得了基层群众的认可。

  两年半时间,从一名一无所知的基层“小白”成长为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基层干部,小徐向“大小王”学习了很多:在与群众打交道时,他学会用“接地气”的“土话”“白话”,让群众听得进、坐得住,群众爱向他倾诉,亲切称呼他为“小徐”;在开展一项群众工作前,他学会站在群众立场,思考群众最关心什么、最需要什么,为群众解决了一些难题,得到了群众真诚的感谢;对自己本职工作,他不断钻研、勇于实践,努力让自己在面对难题时充满底气,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一项项重要任务。

  小徐何许人也?镇干部小徐就是我!基层是所学校,有无数值得学习的老师。我感恩让我成长的“大小王”,也期待在今后的基层工作中,向更多的基层干部学习!

发布时间:2020-6-24 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