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拆墙”记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 柯祖轩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诺好,诺叫嗦名斯?(你好,你叫什么名字?)”这是2019年9月18日我作为一名选调生到浙江绍兴柯桥安昌街道长乐村上岗村书记和我说的第一句话,那时的我还没意识到,作为外地人方言将会成为我未来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拦路虎”。

  工作之初,感受到“方言墙”的存在,满心沮丧

  在学校时,大家都用普通话交流,我想村里平时可能会说方言,开会肯定都说普通话。没想到,第一次参加村两委会议就击破了我的幻想,村干部从头到尾讲的都是方言。一场会议下来,压根什么也没听懂。每次开会我都如坐针毡,生怕点到我的名字让我说话。由于刚入职,脸皮薄,也没好意思说我听不懂,只能每次会议结束之后,跑去找文书询问会议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开会,听不懂方言给我平时的工作也带来了许多困难,在平时走村入户时,由于听不懂村民的方言,村民也不熟悉我,不愿意和我作过多的交流,仿佛在我和村民之间有着一面无形的墙,看不见摸不着,却将我和村民隔离开来,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挫败感。如今,越来越多选调生进入基层锻炼,其中就有着大量像我一样的“外地干部”。在工作之初,他们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扰,特别是在农村这个“熟人社会”,外来人不容易融入,甚至会产生一定的排外心理,想要融入他们,还是要常联系、多走动、勤交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在实战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大锤”“小锤”齐上阵

  最初,深感困扰的我求助于同事,同事告诉我在某中学的官网上有绍兴方言的教学课程,可以下载下来学习,我看了几节课之后,却发现作用并不大,没有实际运用场景,学习就如走马观花,听了就忘,印象不深刻。我决定还是要多和村民沟通交流,在实战中学习。借助百日行动和垃圾分类的契机,我在随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三类人员”检查的同时,注意倾听村干部与村民的语言交流,重点记绍兴方言中独有的特殊词汇。有村民来村委办事、反映情况甚至唠嗑时,无论有没有来我所在的办公室,我都会自觉地“搬上小板凳”去听。特别是疫情期间,在村里各个疫情检查站执勤时,同班的村民不时会唠唠嗑,说说在村里的新鲜事,在学习的同时,还能了解到村里的情况,有效又不失乐趣,对我来说是我学习的“天赐良机”。其实很多“外来干部”遇到语言不通的情况,都会想要通过看书、看视频的方式来学习方言,以求速成,但脱离了现实应用场景去学方言,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仅学习时枯燥乏味,而且学习效率不高、发音不“正”,只有抓住实战这个“大锤”,辅以学习“小锤”,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渐渐融入,其乐融融,终于“破墙”成蝶

  学习的过程是痛苦的,不时也有闹出笑话的时候,比如有村民去“买河凡”(绍兴人是买菜的意思),我却和村民说:“少吃盒饭,不健康”,搞得大家哄堂大笑。但是慢慢的,开完会,我开始不用再在会后找文书了解会议内容了,村民聊天时,我也能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能插上话。虽然我还不能完整地用绍兴方言和村民沟通,但是也会时不时的蹦出“诺好,诺在做嗦西”这样的标准绍普句子,村民也从一开始的不愿和我沟通,到现在看到我的时候也会亲切地叫一声“你来啦!”我想,拆除的不仅仅是方言墙,还有我和村民之间的隔阂墙,让我彻底融入了长乐村的大家庭。基层工作要做好,离不开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学习方言虽看起来是件毫不起眼的小事,但它拆掉的,却是“外来干部”与村民心与心连接路上那堵透明的“墙”,它会让村民感受到你的用心,并对你形成“身份认同”,完成从一名“外地干部”到“本地干部”的华丽“蝶变”。

发布人:鉴水评 发布时间:2020-7-2 14:47 收藏 阅读人次:8457

初审:邱莫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