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三个转变为“干部工具化”开良方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委组织部 张亚兰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来,落实僵化、创造退化、思路老化等基层干部“工具化”特征成为阻挠各项相关政策落实见效的“拦路虎”。如此“工具干部”欠缺大局观念和担当精神,常常脱离实际做工作,惯于采用“一刀切”等不加思考的懒政方式处理问题,往往事倍功半,“瞎忙活”了大半天却只做好了“面子工程”。

  关键之年,既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也要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任务,对干部工作能力水准提出更高要求,故而尤需解决好“干部工具化”的疑难问题,切不可任由“工具干部”腐蚀基层继而影响国家发展大局。要在干部考评上做足功夫,以正确的考评导向扭转“干部工具化”趋势,为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干事业创造良好条件。

  从“粗放型”考评到“精细化”考评转变。评价干部通常从“德”“能”“勤”“绩”“廉”等多个方面依次开展,内容涵盖很全面,但往往难以选出出类拔萃的干部。当然,这五项考核内容都是确有必要的,但考核权重是否相同却值得商榷。其实,“德”“勤”“廉”三者应当是一名合格干部的基本条件,而“能”和“绩”则是重要加分条件,按照不同条件类别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进行分层次精细化考评必然更能见诸成效,选出能力出众、人岗相适的好干部。基层干部是连接上情下情的关键力量,尤需注重对其落实上级政策、传达基层声音等技能进行考评,传统“大箩筐装菜”的考评方式并不适用。因此,根据基层工作特点,制定精细化考评方法,侧重于对基层干部政策解读能力、群众问题解决能力等落实工作的能力进行考评更加有利于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

  从“领导说了算”到“群众怎么看”转变。“工具干部”还有一个显著特征便是较多关注领导“脸色”,鲜少关心群众心情,把“领导说了算”奉为办事的金科玉律,主要表现为领导狠抓的事就下力猛干,领导不关注的事就敷衍着干甚至不干,本末倒置的行为频频惹群众不满。事实上,我们一直在努力构建服务型政府,意在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然而,实践中领导意见往往对干部考评结果好坏起着“拍板”作用。部分领导“官不大,架子不小”,喜欢被“吹着”“捧着”,一些注重深入群众真正为群众分忧解难却不会在领导面前“露脸儿”“来事儿”的干部就难以得到“好评”,而善于逢迎不务实效的干部却更容易被委以重任。如此一来,便助长了“唯上不唯实”的不良风气,大不利于整个基层政治生态的营造。其实,基层工作好不好,关键看落实,基层干部要实实在在将党中央的好政策落实于民,同时及时将群众所急所盼向上反馈,评价基层干部合不合格,群众最有发言权。因此,在考评基层干部时,要倾向于听取群众心声,让获得群众“点赞”的干部也获得组织“好评”。

  从“加班看优劣”到“成效论输赢”转变。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基层事务多而杂,“5+2”“白加黑”早已是基层工作的常态,应当说大部分基层干部都为推动工作付出了不少心血。但是,也应当看到有的加班其实是可以避免的,由于一些干部自身工作能力欠缺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需要花更多时间才能完成他人仅靠上班时间就能高质量完成的工作。当然,不能否定他们为了工作所作出的牺牲和努力。但是,要提升工作的质与效更好地推进工作,促进干部自身能力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过去,考评干部时,一些时常加班加点的干部往往能够得到大家更多青睐从而获得更高评价,而工作按部就班但成效更为突出的干部却反而不那么受肯定。如此导向不利于干部成长,更不利于基层工作的推进。其实,工作成效更能体现干部的思维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得当,可以更为直观地看出干部能力是否达标,因此评价基层干部优劣,要摒弃以加班多少为标尺的评价导向,重点突出“实效”二字。
发布人:选择题 发布时间:2020-7-3 13:15 收藏 阅读人次:3903

初审:向阳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