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去私”而“知人” “唯才”而“用人”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先滩镇 何竹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这是《史记·管晏列传》中的记载的一个故事,也是齐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弟兄之间争夺君位的现象,在封建时代似乎是司空见惯。在这个故事中,鲍叔、管仲、齐桓公三个角色都并非泛泛之辈,他们三人合力,才能成就“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这份“功业”的中心人物貌似是管仲,孔子也曰“管仲之力也”,然而,“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可见,人们的眼光是“雪亮”的,“多鲍叔能知人也”才真正看清了问题的本质。

  鲍叔与管仲,分别辅佐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本为“政敌”,加上“君位”之争属于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件事情中,管仲“射死”公子小白,本就结下了更大的“仇怨”。就常理而言,在公子小白即位后,鲍叔对管仲肯定恨之入骨,巴不得除之而后快。因此,即使向齐桓公进谗言,置管仲于死地似乎也是情理中的事,历史上也确实不乏这样的例子。然而,鲍叔非但没有这样做,反而向齐桓公力荐管仲,且自己“甘居其下”,共同辅佐齐桓公。这就说明,鲍叔心中最重的还是齐桓公的“霸业”。倘若非其“知人”而荐,加上齐桓公对管仲的“善用”,齐国岂能位列“春秋五霸”之首!

  像鲍叔这样的人,不仅是“贤臣”,而且是“直臣”。他在考虑家国大事时,心中有的是大局,至于此前与管仲种种恩怨都已经不再重要,个人的得失不与“政务”相混淆。一位“贤臣”,在推选人才的时候,如果考虑太多,则会患得患失,犹豫不决,最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古人一直倡导“唯才是举”,祁黄羊向晋平公推选人才“外举不避仇,內举不避亲”就是典范。这样的“去私”行为,既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又十分有利于推进大局的工作。这对于为官执政者的选人用人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前无古人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节节胜利,今年将圆满“收官”。几年来,脱贫攻坚中“第一书记”的选派工作,就必须要做到两个“精准”,一是要精准掌握被选派人的工作能力、工作特点;二是要精准掌握将派驻村社的具体情况。有了这两个“精准”,才能做到精准选派,精准扶贫。这一遴选的过程,正是需要鲍叔那样的思维,不能掺杂些许的个人“恩怨”,否则,就选不出适销对路的“第一书记”,脱贫攻坚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扶贫工作如是,其他工作亦然,“去私”尤为重要。

  当前,伟大的共产党正领导着我们走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同时代的“长征”,共产党人肩负着不同的责任,但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大公无私”!的确,陶铸同志所言“心底无私天地宽”就是最生动的诠释。鲍叔“知人善荐”,不避个人“恩仇”,齐桓公“知人善用”,也不计曾经的“敌对”,因此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新长征路上,秉承“大公无私”的光荣传统,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去私“而“知人”,“唯才”而“用人”,才能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发布人:云天一鹤 发布时间:2020-7-8 08:30 收藏 阅读人次:7003

初审:吴晓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