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厘清“五个关系” 真正为基层“减负”

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委组织部 杨茂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犹如“洪水猛兽”,会让我们党的“根基”遭受到严重“腐蚀”。党内“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和个人,还存在少数让形式主义“换个马甲”又“死灰复燃”的现象。厘清“五个关系”,为基层真正减负,将各项措施提上日程,让形式主义“无处遁形”。

  厘清“繁”与“简”的关系,让干部从繁杂事务中抽身。“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众所周知,基层工作任务繁重,而且工作环境差,加上大多数矛盾和困难都集中在基层,各种“迎来送往”也集中在基层,导致有的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让自己变出“三头六臂”,甚至主动“白+黑”“5+2”,才能勉强应付实际工作。要“减负”,基层干部就必须要学会用“绣花针”把基层“千条线”般的工作巧妙地“穿”起来,同时,还要让基层干部学会动脑筋用“巧劲”为自己“减负”。“为政贵简,简则无繁冗”,这就要求在干事创业的时候“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学会抬头看路”,多思考多总结,学会化繁为简,讲实效的同时考虑付出成本,确保在保障工作质量的同时,将自己从一些“无谓的”繁杂事务中抽身出来,做到工作张弛有度,事半功倍,做“精其术”“乐其业”“尽其职”的干部,“轻装上阵”。

  厘清“多”与“少”的关系,让调研督查更有实效。有的基层调研和督查工作存在名目多、频率高、重留痕轻实绩等问题,让地方和基层不堪重负。为了顺利迎检,有的干部不得不当起“表哥”“表姐”,加班加点也要完成各种资料,让工作留下所谓的“痕迹”,“有章可循”。诚然,督查和调研不是越多越好,对于基层的调研,重点应该让数量减下去,让质量提起来,要让督查调研数量“少”一点,想办法动脑筋解决问题“多”一点,端正督查调研导向。调研督查要定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解决基层具体的困难和问题;要有计划,做到不重复调研,特别针对同一领域的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督查调研中,不搞“一刀切”,督查调研人员应多深入基层一线。同时,督查调研人员还应该与时俱进,学会利用网络和新媒体等方式,在实践中创新方式,坚守调研的“初心”,真正为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为基层“减负”,让督查调研更高效。

  厘清“实”与“虚”的关系,让政策制定更“接地气”。所有制定的政策能不能“接地气”,通常是由制定政策的人熟悉该政策相关领域的情况和程度决定的。我们国家制定政策过程中的一个原则性要求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策制定务必要“实”,要从群众的实际利益出发。政策的出台和制定都应遵循切合实际的原则,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评判政策实施的“成败”。面对目前纷繁复杂的各类问题,基层和地方需要更多的是“靶向”政策,而不是“空中”政策,政策的制定要避免脱离基层实际,要避免“闭门造车”和“拍脑袋决策”,政策的实施更要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出“虚功”,将政策落实“浮于形式”,只有确保政策制定和落实真正“落地生根”,才能真正将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条条框框”中彻底“解放”出来。

  厘清“责”与“权”的关系,让权责“划分”更合理。基层单位作为党的组织的“神经末梢”,“权小、责重”一直是它的“标签”。虽然基层单位处于联系服务群众的最“末端”,但却是联系群众最紧密的“纽带”,基层工作中的任何“纰漏”都会降低群众对组织的满意度。然而在现实中,有的上级部门擅长于做“甩手掌柜”,坐在办公室当“指挥官”,名正言顺地推卸掉自身责任,把各种责任和任务“摊派”给基层单位,导致有些基层单位“言微但责重”。有的机关和部门惯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招数”,让自己摇身一变为督查督导基层工作的“督导官”,一旦基层工作有“差池”,就直接将“锅”甩给基层,这样的权责“划分”着实寒了基层干部的心,打击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滋长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要进一步明确基层权责,为基层干部画好“红线”,让依规用权有“底气”。

  厘清“奖”与“惩”的关系,让激励力度向正向倾斜。虽然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干事积极性比较高,但是也存在少数干部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工作作风,有的重搞“面子工程”,只出“虚功”走走形式,所以,要给基层“减负”,就是要提高褒奖和提拔重实干、有实绩的党员干部的力度,还要相应地警醒和惩戒不尽职不尽责的党员干部。对于那些埋头干事、主动思考、有效作为的干部来说,奖励会强化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奖励无疑给他们注入一剂“强心针”,使他们能够更好更高效地开展工作,干出更好的成绩。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奖励会让干部们不断深挖办事技巧,创新工作方法,从“根”上杜绝形式主义。
发布人:杨茂 发布时间:2020-7-14 08:40 收藏 阅读人次:1256

初审:吴晓 编辑:水见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