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基层选调周年记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崖子镇选调生 姜德鹏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又是一年毕业季,又是一群少年,剑未配妥,便至基层。“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告别了大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忍受亲朋的质疑和不解,选择了在“三伏苦夏”成为选调生,选择了脱贫攻坚最艰苦的基层“乘风破浪”,只为换得那狂风暴雨后的“脱贫暖冬”。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基层,你好!

  去年七月,囿于初心,执于一念,把头发梳成大人模样,背起行囊,孤身一人踏足异乡,成为一名基层选调生,堪堪已一年。初踏这片土地,一座离县城最偏远的红色小镇,一圈一圈的山路盘旋,排排破旧的土房映入眼帘,心思翻涌,猛然间一股心酸。可七尺男儿,又岂能享之安逸,贪于奢靡。毛主席昔年求学长沙,亦是豪气干云地喊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人何处不青山”,好男儿志在四方,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崖子镇,这座红色小镇,我,一名普通选调生,幸会了……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基层,你苦!

  学生时代,便听闻基层苦、基层累,“白+黑”“5+2”是常态,可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因而研究生毕业后,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到基层,到最艰苦的地方砥砺前行。初入这座小镇,诸多的不适,方言不通、同事不熟、业务不通……凡此种种,曾几近崩溃,又奋然而起。我所挂职的村,是一座拥有优秀革命传统的红色小村落,在那个哀鸿遍野的抗日年代,小村的乳娘们孕育了数以千计的红色后代,为新中国保留了革命火种;同样这也是一个近些年远近闻名的“乱村”“上访村”,无支部书记、无村主任、无健全村两委班子的“三无村”,支部的涣散、村民的诘难,甫一接手,便是重任。“利民之事,丝发必兴”,村民之事无小事,一年来,事无巨细,我一一捋顺,扶贫、防汛、战疫,处理信访纠纷,发展村内党员……以初心为民,凭实干兴村。寒来暑往,我熟知了这片红色土壤的大街小巷,与贫困户成为忘年交,与村民田间地头款款而谈,与村两委一道成立了我镇第一个正式运营的合作社……

  “但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基层,我爱!

  作为基层组工干事,最大的困难不是生活的艰辛、工作的繁琐,而是“本领恐慌”。自身的工作能力、业务水平与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鸟随鸾驾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拜群众党员为师,得领导同事相助,工资管理、主题教育、发展党员、基层党建、星级评定……“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我逐渐练就了十八般武艺,不惧艰辛,甘之如饴,甚至于加班加点的工作常态亦能欣然处之。伴随着业务工作愈发熟练,同事关系愈发融洽,村民群众愈发支持,我的乡镇生活也愈发让我热爱,我在基层,终于遇到了最好的自己。

  “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我们是基层万千选调生的普通一员,可我们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我们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信仰,所以我们选择扎根基层,耕耘基层,在“乡村振兴”的巨轮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任沧海桑田,韶华流逝,我们初心不改,无问西东。
发布人:白丁 发布时间:2020-7-23 15:04 收藏 阅读人次:5890

初审:严格 编辑:余元潇 责编:李一画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