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以西南联大精神 建世界一流大学

云南省昆明航空有限公司 柴亚星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1937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在长沙组建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三所大学的师生到达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1946年7月31日西南联大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前后仅存在了8年多的时间,但却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何谓一流大学?前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由此观之,西南联大是当得起世界一流大学这一名号的。西南联大的老师队伍、培养的人才,已然成为当时及之后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西南联大影响之深远,必定卓越千古。且看当年西南联大,不禁想起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在耳际回响: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八十余年已过,即便现在大楼之大,教学条件百倍、千倍优于联大,我们距离世界一流大学仍然有所差距。所以我们更应学习联大之精神,以此建造世界一流之大学。

  用生命守护国家的爱国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时指出:教育要同国家之命运、民族之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西南联大在中华民族危亡之际诞生,它的基因里天然就含着爱国主义的热情。西南联大的教师们放弃优厚的待遇,或乘船、或徒步、或坐火车,一路艰险抵达西南一隅的昆明,为的是给祖国保留知识的火种以及未来国家建设的希望。“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西南联大的学生或选择学业救国,或选择从军报国,在抗日战争中书写出华夏民族的血气方刚,让侵略者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绝不屈服于异族的铮铮铁骨。无论选择为何种,他们都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回应着时代与命运的呼唤。因为他们,一个国家已经觉醒;因为他们,“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用奉献培养育人的园丁精神。大师不是象牙塔里供人瞻仰的神明,他们更应走进教室、走向课堂,以粉笔为利器,为学生描绘出未来的方向。西南联大的老师是最脚踏实地的一群,且看他们为国家培养的人才:在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有6位是联大学生;2000年以来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9位科学家中,有3位是联大学生;新中国成立后的两院院士中,联大师生共有164人,其中联大学生有90人;有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惊人数字的背后,是园丁们的辛勤付出。这些“大先生”是学术泰斗,更是最平易近人的师长。学问之外,德行亦是典范,梅贻琦、蒋梦麟、张伯苓三位老校长呵护学生,民主斗士闻一多更以鲜血去刺破无尽的黑暗,让民主自由的声音响彻中华、贯穿学生的心扉。

  用真心做学问的学者精神。学问非静心不能做,心静不是环境的安静,而是内心的淡泊。茅草宿舍、铁皮屋顶、日军轰炸,无法阻拦的是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无法断绝的是学者们烛光下的坚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战火之中结出了震古铄今的花朵。为了躲避空袭,华罗庚一家6口与闻一多一家8口曾合住在一间仅有16平方米的小屋里。在艰苦的条件下,华罗庚依然完成了开创性的著作《堆垒素数论》、闻一多完成楚辞学术大作《楚辞校补》。此外,冯友兰的《新理学》、陈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吴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动光谱及结构》等大批奠基性论著,都是在抗战最为艰苦时期完成的。因为敌机轰炸,著作有付之一炬之险,创作者有性命之忧。唯其艰难,更显可贵,也让我辈做学问者汗颜。

  如今距离西南联大停止办学已然整整74年,在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局势之下,大学培养人才的意义尤为显著。希望我辈能铭记联大人的精神,发挥创业精神、不断奋斗,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发布人:小清新的星 发布时间:2020-7-29 09:13 收藏 阅读人次:2590

初审:楚搴 编辑:水见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