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用好干部“下村”这个“加速度”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委组织部 张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行政村是治理体系的最末梢,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干部“下村”既能实地察民情、听民意,也能及时解民忧、聚民智,更精准有效地推动农村管理治理持续向好。在当下农村尤其是偏远山区,产业基础仍很薄弱,青壮劳力大量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突出,村级干部人才队伍基础差、底子薄。随着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的推进,一些涉改村经过村域合并、村干部调整后,村级干部人才短板凸显,引领发展、融动创新的能力瓶颈亟待突破。而干部“下村”既解决了村级干部人手不足不强的困境,更在基层农村架起了上下沟通联动的桥梁和纽带。

  “下村”干部自带资源加持,为农村带来了强大的发展支撑。“下村”干部历经各层级严格挑选,相较于本地村干部而言,他们政治素质较好、专业技能较强、发展视野较为开阔,在发展选题、策划构建、抓班子带队伍等方面更加自觉,手段和形式更为鲜活有力。这些干部背靠各行业各部门“资源平台”,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朋友圈”更广,可以让上情下达更快捷、下情上传更直接、横向沟通更畅达,化沟通障碍于无形,转沟通成本为效能,沟通障碍小、协调更高效,更有办大事、办好事的可能和现实结果。打通了“肠梗阻”,畅通了“最后一公里”,踩上了“加速带”, 把“末梢”变“前哨”,基层农村的经验教训也总能及时提炼总结并传达上来,为工作研判、科学决策提供可贵镜鉴。

  干部“下村”不是一哄而上,做做样子,也不是什么样的干部都能下去。“下村”干部选好是前提,选准是责任,选对是关键。“下村”干部既是社情民意“观察员”,更是乡村振兴“领头雁”。既要选派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责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干部,也要根据村情选派善于补短强弱、对口村域发展特色和优势的干部。既要立足并激励干部“扎根向下”,也要“触类旁通”用活干部人才资源,还要“举一反三”激活社会优秀干部人才资源。比如,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要选派熟悉农村党建、管理能力较强的干部到村,切实把支部强起来、“领头羊”育起来,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对经济发展薄弱的村,要选派懂经济懂市场的干部,也可以打破干部任用藩篱,从国有企业、优秀民企中擢拔优秀干部人才到村,用好这些市场上的“老兵”,比“蹲苗育新”来得更为直接高效。又如,激励退出领导干部岗位的干部“下村”、建立“老干部工作室”,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利用他们的威望、经验、阅历等优势,为基层农村注入新活力。

  干部“下村”是接地气、解民情的绝佳途径,也是扑下身子、历练人生的最好舞台。“下村”干部要强化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用功用情用心,不当“监军”、不做“指挥”、不做“盆景式”干部,要像扎根戈壁沙滩的骆驼刺、芨芨草一样,身入队、心入列,专注一地一情、献出自己最好的“春华秋实”。“用心经营一个家,用脑管好一个村”,掌握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等习惯,入乡随俗踏准节奏、深入田间地头找准方位,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抽丝剥茧”练就“火眼金睛”,直面基层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把民生民情管好,把“课题”“难题”解好,在建强村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农业增效、改善农村环境、构建和谐农村等方面有所为、更有所作为。

  干部“下村”还需要更多的常态化制度安排和保障,并一以贯之执行下去。建立健全“下村”干部选派、工作、激励、约束等制度机制,应对好“下村”干部农村阅历欠缺、群众工作经验不足等问题,让干部在关键之时、重压之下也能坚守“不退”、咬住“不松”。对那些主动担当作为、履职尽责、表现突出、作出重大贡献的干部,要优先擢拔使用;对那些工作开展不理想、效果不明显、工作推进困难的干部,要及时帮其清障解忧,让他们轻装上阵、干劲十足;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加大问责力度,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走读干部”。此外,干部“下村”还应有更丰富的形式和手段,如定期开展“我做一周村官”“群众工作日”等活动,建立“部门长期包联、干部定期驻村”、村干部帮联帮带帮育等机制,促使干部主动“下村”“到点”,解剖“麻雀”察民情,把脉问诊开方子,有效激活基层农村最敏感的“末梢”、最活跃的“动因”,纵深推进农村改革持续破解“多小散弱”,创设“减量”更增动力的生动局面。

发布人:じ☆ve灥惢灥意 发布时间:2020-7-31 08:59 收藏 阅读人次:3308

初审:安可欣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