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那山 那路 那群兵

四川省新津县委办公室 何玉平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转瞬间,脱下心爱的军装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已近两年。

  人生最美是军旅,人生最难忘的也是军旅。回首过去,21年的警营生活伴我走过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21年的风雨历练让我从一名懵懂无知的少年成长为一名光荣的武警警官。

  21年的记忆,训练场上顶烈日、战严寒,风雨无阻挥洒汗水的场景依然让我热血沸腾;雪域高原维稳处突、汶川地震、森林灭火、抢险救灾等执行任务的画面让我始终保持“战斗”姿态;手握钢枪站岗执勤,直线加方块的生活让我在新的岗位上兢兢业业、立足本职。

  21年里有太多的感动值得铭记。但在内心最深处,那座山,那条路,那群可爱的兵是永远割舍不掉的情怀,在守护沙马拉达隧道六年里的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镌刻进记忆最深处。

  沙马拉达隧道,原名沙木拉打隧道,全长6383.3米,海拔3200米,是成昆铁路全线海拔最高点、跨度最长的隧道,有“空中铁道”和“成昆咽喉”之称。自建成以来,一茬茬官兵几十年如一日用忠诚、奉献默默无闻地守护这条大动脉的安全。

  2002年6月,从军校毕业的我接受组织安排,分配至守护沙马拉达隧道所在中队担任排长。记得刚到中队的第一天,指导员带着我走进了营区背后的烈士陵园,在这里,长眠着为建设沙马拉达隧道而壮烈牺牲的352名革命烈士。随着指导员的讲述,我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7年零8个月,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攻克了在当时看来不可能成功的难关,当年的铁道兵和建设者用生命、智慧、勇气创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奇迹。隧道两侧镌刻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对他们的最好诠释。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中队新兵的第一堂必修课。在革命先烈无私无畏牺牲精神的感召下,一代代官兵始终坚守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确立了“苦地方,远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的队魂,在四十多年的岁月长河中一次次排除险情,确保了成昆大动脉的畅通。

  这里气候恶劣,条件艰苦。“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飘雪花,七月穿棉袄”,每年有120多天气温在零度以下,超过150天刮5级以上大风。隧道两端驻地都不通公路,交通运输、生活给养全靠每天一趟的“慢火车”输送。但几十年来,中队没有一名官兵主动退缩,他们以苦为乐,利用自制器材,苦练过硬本领,六年时间里中队先后3次夺得全支队军事比武竞赛第一名,6名官兵荣立三等功。

  这里地处荒凉,生活枯燥。“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驻地周边荒芜人烟,一个排就是一个家。中队官兵的精神生活非常丰富,学理论一丝不苟,学文化专心致志,学专业精益求精,先后有12名战士考入军校,25名战士取得自学文凭。执勤哨位既是战斗岗位,也是展示形象的窗口,每趟旅客列车经过时执勤哨兵坚毅的目光、干脆有力的举枪礼,无声地诉说着忠诚。

  2013年,随着任务调整,我和中队官兵奔赴新的岗位。在此后的几年间,每一次乘坐火车经过沙马拉达隧道时,都会驻目远望,在回首中一次次接受精神的洗礼。2018年8月,我脱下军装,最后一次经过沙马拉达隧道,我深知,那山,那路,那群兵已融入血液、植根灵魂,成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发布人:和平 发布时间:2020-7-31 15:37 收藏 阅读人次:2809

初审:韦卡 编辑:水见文 责编:亦风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