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小称呼也有大内涵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松龄路街道 高硕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传统文化中使用称谓十分讲究,说话、打招呼总是有称呼的,哪怕互相不认识,问路时喊一句“老师”,总能抛出友谊的橄榄枝,拉近你我的距离。称呼看起来仅仅是简单的字样,但折射出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尤其是在干群之间,称呼表达的意义就耐人寻味。

  同志称呼是清流。互称同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1965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党内同志之间的称呼问题的通知》,要求“今后对担任党内职务的所有人员,一律互称同志”。语言是潜在思想意识的外化,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称呼无疑是思想作风和党性修养的折射。只有上下级组织,没有上下级党员,党员之间不论职务高低,都是平等的同志关系。从称呼抓起,在党内外形成一种平等相待、心无芥蒂的良好空气,坚决杜绝江湖“歪称”,必将以积极、健康的党内风气,涤荡和引领社会风气,进而带动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进一步优化提升。

  称呼亦是民心称。亲切的称呼,是良好干群关系的地气展现,更是对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褒扬。杨善洲一辈子爱和群众一起劳动,喜欢戴草帽、穿草鞋,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草鞋书记”;苦干、实干、背石上山的县委书记廖俊波被亲切地称为“樵夫”;还有“活菩萨”孔繁森、“孺子牛”牛玉儒……这些人之所以被群众赠予别称,就是因为群众信赖他、拥护他、赞誉他。因为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干担当,无私奉献,始终把群众放在心尖儿上。

  称呼是把民意尺。“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工作在基层,事事处处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设身处地地听民声、察民情、纳民意,群众就会接纳你、信赖你、拥护你。民心民意是把尺,谁离自己最近,谁距自己最远,群众量得清看得明。反映在称呼上,就多了一份温暖,多了一份亲情。山东淄博淄川松龄路街道柳泉社区党总支书记蔺桂霞,25年来每天奔走于社区的11条巷子、1850户人家,给孤寡老人买米买面,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理发,换锁芯,拧水龙头,甚至换个灯泡,大家都会找她,她也乐此不疲地穿梭于楼上楼下、社区巷里,久而久之,居民称其为“小巷书记”。这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称呼,表达的是居民对她的热爱之情,浓缩的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现实检验成效。

  称呼也是泥土香。参加工作以来,我从一名不谙世事的学生,成长为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基层干部。在一步一个脚印的时光中,我跟着身边领导同事、社区干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收获的不仅仅是历练、是成长、是工作经验的提升,也收获着称呼的不断变化。当我手把手地教一位老党员下载好手机灯塔APP并教他使用,他高兴地喊我小高同志;当我一次次地走进贫困户大哥家里,送来油面水果、床单被罩,他上小学的女儿乖巧地喊我姐姐;当我和居委会的干部冒着酷暑在巷口分发宣传单页,一位老大娘亲切地拉住我的手,喊我闺女;前几天组织活动到社区对接,一位工作人员看到我忙来忙去不停脚,递给我一瓶水喝,喊我“勤快的高大个”。一个称呼,听在耳朵,暖在心里,扎根在信仰里,而且还有一股淡淡的泥土芬芳弥漫开来。
发布人:齐风烈烈 发布时间:2020-8-11 14:52 收藏 阅读人次:2634

初审:易晗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