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经验案例

安徽池州:打造非遗人才“成长链”

安徽省池州市委组织部 唐珍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也是蕴藏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更是浓郁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近年来,安徽池州大力推进“文化名市”战略,通过深挖掘、重培育、促发展、强服务,健全非遗人才“成长链”,让非遗人才有名有为有发展有舞台,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活力,在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续写池州文化自信。

  着眼全域“寻”,让非遗人才“破土而出”。一是凝聚多方工作合力。将非遗文化传承纳入全市人才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非遗”名师带徒、池州工匠等文化工程,并成立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工程领导小组,明确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委宣传部、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密切配合,各县(园)区具体组织实施,凝聚合力,形成多部门联合、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二是摸清非遗项目底数。多方协作,开展非遗文化普查行动,深度挖掘,寻根探脉,摸清全市非遗项目底数,编印《池州非遗集萃》。其中,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池州傩戏、青阳腔、东至花灯等4项;入选省级名录有贵池名录、石台唱曲、九华山佛教音乐等14项;入选市级重点名录有青阳民间歌谣、石台民歌、青山庙会等10项。三是构建非遗传承人信息库。根据非遗项目和非遗级别的不同,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分类采集信息,通过全面、精准采集姜秀珍、唐茂华、江进等72位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信息,建立非遗传承人信息库,实行定期维护、动态管理。其中,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40人,为非遗项目的保护和推广打下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育”,让非遗人才“含苞待放”。一是点上发力,名师带徒传技艺。依托池州傩戏、润思祁红等省市非遗传承基地和全市26个技能的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非遗“传承人”的名师效应,广泛聚集和吸引更多人去了解、学习、保护、传承非遗文化,采取“传帮带”方式,以“互动交流面对面、文化传承手把手”的形式,尽心尽力传道授业,形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中青”人才梯队。二是线上延伸,青蓝相续保传承。着青蓝色服装、拜师帖、行大礼、敬茶……整个“非遗”名师带徒拜师仪式别具一格,师徒关系正式建立,匠心传承、薪火相传由此展开。结对的师傅们要不遗余力地精心帮带,实现名师多带徒、名师出高徒。徒弟们更要主动向师傅取经,刻苦学习,确保非遗人才的代际衔接和技术衔接。自2015年实施“非遗”名师带徒工程以来,培养学徒116人。三是面上拓展,专业培育促提升。依托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等部门每年举办非遗传承人相关培训班30余场次,培育近千人次;联合圣武雕塑、太平工艺扇厂等本土企业,以制度化的职业教育形式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安徽大学文化传媒学院、安徽省艺术职业学院、安庆戏校等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设立文化遗产传习馆、农民画馆、艺术之乡等非遗传承基地;开设青阳腔等非遗文化特长班、编写戏曲教本等乡土教材,推动非遗传承逐步走向系统化、规范化。

  千方百计“融”,让非遗人才“百花齐放”。一是非遗+展演。整合民间非遗文化社团,培育了池州傩戏、青阳腔、大九华玉骨绢扇等一批具有池州特色的非遗文化人才队伍,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举办“弘扬传统文化 传承非遗经典”等展演活动,建立常态化汇演机制,让非遗传承人尽展技艺与魅力。2019年,青阳腔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方剧种代表亮相央视新年戏曲晚会。二是非遗+旅游。精心设计“非遗研学之旅”“非遗体验之旅”等10条非遗旅游线路,内容涵盖国家级非遗青阳腔、省级非遗青阳农民画、生漆夹纻技艺等几十个非遗项目,涉及美术、技艺、民俗等多个门类,向游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营造非遗文化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开展非遗进景区、进社区、进校园等“七进”活动30余场,增加非遗传承人与民众的互动。三是非遗+科技。将传统非遗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给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通过与现代灯光、音响等现代技术设备相结合,创作了大型舞台剧《千年傩》,让古老的池州傩戏在舞台上重新焕发生机。九华布鞋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与现代机器生产结合,由青阳县九子山老布鞋制作有限公司生产,创造有花色品种200多个,产品销往国内外。

  优化环境“留”,让非遗人才“花开满园”。一是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着力营造创新发展的文化环境,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创新创造,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制作技艺传承人将青阳农民画应用到大九华水磨玉骨绢扇、扇面装饰绘画上来,创造出“农民画折扇”,在安徽省第五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目前,池州市青阳折扇已有20多个品种,是重要的旅游工艺品之一。二是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将优秀专家学者“请进来”,精心打造全省首个“非遗沙龙”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文化沙龙、文化研讨等活动,学习借鉴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本市非遗文化发展;另一方面让优秀非遗文化“走出去”,举办全国首届非遗摄影大展,借助送戏下乡、送戏进万村等渠道,每年开展常态化展演400余场。池州傩戏、青阳腔等已走出了国门,在韩国、德国、加拿大等10个国家进行演出。三是坚持政策支持与人文关怀相结合。池州市先后出台《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师带徒”工程实施办法》《池州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等系列文化支持政策,强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同时,每年设立近百万元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支持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池州市青阳县投资近1000万元建设青阳腔博物馆。此外,着力完善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推荐文化专业人才职级晋升、评先评优,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地位和荣誉感,厚植非遗人才发展沃土。

发布人:dzzwzzb 发布时间:2020-8-11 16:53 收藏 阅读人次:3687

初审:易晗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回复

1且听风吟827发布时间:2020-8-12 10:15

写的好棒为家乡点赞

引用 回复

2dzzwzzb发布时间:2020-8-12 10:56

谢谢,池州是个美丽的地方,要常回家看看哟

引用 回复

312371网友0kttw1发布时间:2020-8-12 11:14

池州非遗人才的成长链,真的棒。

引用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