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为乡村振兴注入“信息力量”

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人民政府 王诗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同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指出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可以看出2020年以后乡村振兴主要发展方向是实现现代化,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势必离不开“信息力量”的支持。下面结合自身思考,谈一谈如何让“信息力量”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的现状

  劳动力流失严重。在基层工作所接触到的群众大都年龄较大,很少能够遇见年轻人留在家中干事创业的,大部分年轻人走出了农村这个“穷地方”,到城市的广阔天地中去打拼了。年轻人外出务工挣钱,留下父母和孩子在乡村生活。而中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缺乏足够的劳力和干事创业的激情,往往追求一种安逸的生活。

  农村撂荒土地较多。由于劳动力缺失,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耕种土地,农民耕种又持有“种来够吃就行,种多了也挣不了多少钱”的态度,来到农村放眼四周可以看见很多撂荒的土地。耕地撂荒情况的发生,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正常有序运行,小到影响一个社的农业产出,大到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社会稳定。

  乡村产业结构不协调。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料为主,从产地到餐桌的链条不健全,仍以粗放型传统种植业为主,其他产业基础薄弱。二产、三产发展存在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欠缺等限制。

“信息力量”有什么

  “信息力量”指的是计算机领域出现的新兴技术,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新的技术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下面我列举三个比较突出的技术。

  5G新一代通信技术。5G的数据传输速率远远高于以前的蜂窝网络,最高可达10Gbit/s,比先前的4G蜂窝网络快100倍。另一个优点是较低的网络延迟(更快的响应时间),低于1毫秒,而4G为30~70毫秒。流量密度和连接数密度大幅度提高。

  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等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各种需要的信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最终的目的是实现“万物互联”。物联网早已提出,随着5G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技术势必迎来新的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致力于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

如何将乡村振兴与“信息力量”结合起来

  “信息力量”+农业。农村的劳动力缺失、撂荒土地较多,未来农业规模化发展势必是未来农业发展的主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将为“信息力量”注入农业奠定基础,规模化发展能够为农业信息化改造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撑。借用物联网技术以后的农场将布满传感器,收集数据通过5G技术反馈给机器。农民只需在电脑前查看土壤墒情、酸碱度、养分、气象信息数据等农作物相关信息,根据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进行判断做出相应对策,在家种地变得更加便捷。将极大减少农业的劳动力需求,实现种植技术智能化和劳力管理智能化。

  “信息力量”+旅游业。乡村远离繁华市区,独得宁静,但是乡村往往只是城里人观光游览的地方,而不是真正想要留下来的地方。乡村旅游受众中到乡村养老的老年人较多,老年人身体如若发生脑梗等突发疾病时,从乡村转移到城里医院的时间就可谓是惊心动魄了。将“信息力量”注入乡村旅游,与医疗行业融合,将极大丰富远程医疗的服务内容、提升远程医疗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有效下沉,实现强基层、惠民生,补强乡村旅游医疗短板。

  “信息力量”+乡村教育。在基层可以很明显感觉到农村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村里的要把孩子送到镇上来上学,镇上的要把孩子送到县里面上学。这就导致了目前基层的村小直接倒闭的越来越多,也自然导致了教育资源越来越多向城里聚集,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也就越不均衡。将“信息力量”注入乡村教育就可以改变这一情形,疫情期间直播教学也证明是可行的,5G高带宽、低延时、广连接的特性,将克服传统网络的速度、延迟、传输容量等限制,极大提升远程直播教学的体验和效果,5G与VR、AI等前沿科技的结合,老师可以通过全息投影“穿越”到远端教室,还可通过虚拟教具进行虚拟实验等。

  “信息力量”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将远远不止我所列举的这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股新兴的“信息力量”,创新性地借助“信息力量”可以为我们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发布人:王诗强 发布时间:2020-8-11 22:25 收藏 阅读人次:1041

初审:吴晓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