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公文写作需要把好这“三关”

北京市昌平区《天北党建之窗》编辑部 吴长波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8月30日,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发布通报,就日前“仪陇县人社局400多字官方回复出现4个错别字,连本单位名都写错”事件,县委责成县人社局党组做出深刻的书面检查,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随着处理结果的公布,想必针对此事的舆情将会告一段落。不过,笔者以为,舆情可以告一段落,我们的反思却不应该打住,必须举一反三,剖析问题根源,努力把好专业技能、厚此薄彼和工作作风“三关”,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加强学习,把好专业技能关。400字公文出现4个错别字,连单位名称也写错了,听起来就像开玩笑,因为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的。公文写作和发布,作为政务的重要环节,既有其专业性,也有其严肃性,是不容许出现类似“低级错误”的。

  通常而言,初稿完成后,执笔者至少要对内容进行润色,然后按照专业要求,对文件名、人名、单位名、时间等要素,依次予以认真核实,确认无误,方能交到发布者手上。而发布者,同样要按照上述流程一一进行核实、把关,确认无误,方可放行。可以说,这些流程都是公文写作和发布的基本专业技能,一个合格的文秘人员必须掌握。

  作为单位的公文撰写与发布人员,务必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文字驾驭能力,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严格按照流程操作,始终把质量放在第一位。

  一视同仁,把好厚此薄彼关。在生活中,有人看客人下菜碟。而在文秘人员队伍中,也有个通病,那就是容易看行文去向而厚此薄彼。比如遇到上行文,会觉得是发给上级单位的,决不可以出错被抓现行,所以特别认真;如果是下行文,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写作时就会少几分热情;而对待送达普通群众的公文,认为自己高高在上,错了人家也难奈我何,故而有恃无恐,马虎以对。正因为有了这种不该有的想法,送达普通群众的文书也更容易出现问题。

  笔者曾遇到过和仪陇县社保局“单位名称出错”有一拼的错误公文,虽多年过去,如今想来依然觉得不可思议。2015年,闽北地区的一个亲戚因为林业纠纷,认为县林业局处理不公,故未执行处理决定,也未及时申请行政复议,当林业局要强制执行时,求助于我。后来,这份未加盖公章的“处理决定通知书”在媒体公开后,林业局承受巨大压力,向亲戚道歉,并感慨道:“没想到你们家居然发现了这个‘漏洞’。”

  笔者以为,无论是写作者还是发布者,对待任何文稿都要兢兢业业,不要厚此薄彼。只有对待每一篇文稿都认认真真,才不会出现“漏洞”,才不至于被群众抓住“漏洞”,给单位和个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忠于职守,把好工作作风关。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然而笔者觉得,公文写作之成败,则更多取决于执笔者的工作作风。作风端正,工作态度才能严谨,工作态度严谨,就不容易出错。反之,马虎以对,错必难免。仪陇县人社局出现的错误,就是因为从写作到发布两个环节都失守而导致的。

  据调查,8月25日,该局工作人员何某因公休外出无法提供电子文档,便将手机中保存的文档图片通过图文识字软件转换成文字,在未校对的情况下,将有错别字的电子文档转发给发布人员杨某。而杨某仅对标题进行修改,没有校对正文内容,就直接打印加盖公章对外发布。从这个过程看,公文的写作者和发布者,相继略去了校对、审核、把关等专业环节,最终导致事件发生。

  这其中,除了专业素养的欠缺,主要还是工作作风问题。写作者以为发布者会认真校对文稿,故没有认真对待。发布者又以为写作者肯定会严格把关,不会把问题甩给自己,因而放弃严格把关。由于写作者和发布者都在工作中“想当然”,态度不端,作风不实,必然导致问题出现。

  试想,无论是撰稿者还是发布者,只要用短短的2分钟时间,认真校对、审核一下文稿,这篇给单位、个人带来巨大麻烦的“回复”,都不可能出现在世人面前。

  公文的制作与发布,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重要手段和载体,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与群众打交道,关键是要少一些敷衍,多一些诚恳。希望这份引发巨大争议的“回复”,能够成为各职能部门和“笔杆子”们的警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吸取教训,掌握本领,忠于职守,作风扎实,坚决杜绝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发布人:南人北客 发布时间:2020-9-1 09:58 收藏 阅读人次:8017

初审:李爱国 编辑:李一画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