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在“调查”与“研究”的循环往复中知行合一

上海市外办组织人事处 程哲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调研、经常调研,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全面了解情况,深入研究问题,把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15日,在中央宣传部呈报的《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推动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寻乌扶贫调研报告》上的重要批示,收录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第19个专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文中。

  调查研究既是我们党干事创业的优良传统,也是走好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期,改革进入深水区,广大党员干部更要深入调查研究,全力打通改革发展落地的各个“中梗阻”。

  在调查中研究,让“问题”更深入,一“问”一“题”深民情。“学而不思则罔。”调研也是如此,需要用心深入思考。肤浅的尤其是片面的思考要不得。首先要站稳群众立场去思考,要有“第一位”的问题意识。就是要把群众最关心、最盼望、最急切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呼声作为思考所向,进行深入分析,重点探索。还要立足区域发展大局去研究,要用唯物辩证法酝“久策”。一般来说,在调研中会呈现出共性和一些个性问题,在研究中要把握好普遍性和特殊性。既要把两者联系起来,又要区分开来。着眼大局,区分特例,坚持系统研究、全面研究。既要通过“切片”,透过现象看本质,能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还要能对特殊问题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对策,兼顾少数,同时防止以偏概全。更要能登高望远,在研究中科学预测,引领长远发展,不浅尝辄止。

  在研究中调查,让“成效”更接地气,一“成”一“效”应民心。研究成果怎么样,如何真正能落到群众心坎里,更要到群众中去。要把有目标的检验和“无标识”的调研结合起来。“知屋漏者在宇下。”有目标的检验就是要让群众来阅卷,主动请群众对研究来打分,检验成果是不是适应“这方水土”,是不是懂“这方人”。“无标识”的调研就是要继续积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莫“犹抱琵琶半遮面”。要针对研究查漏补缺,深耕细作,力争“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迈开步子,拜人民为师,才能找对路子,补齐研究短板,丰富成果。“勤”“能”补拙,好的研究成果不是在一次调研中就能实现的,要“勤”,勤到群众中去跑腿,做“泥腿子”;要“能”,能到书桌前做“笔杆子”,力透纸背。始终把凝聚民心民力,善谋民生民利作为衡量调查研究的成效标准。

  在循环往复中知行合一,自觉行担当,为民更作为。“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调研更是这样。只有常到群众中去,在调查中研究,在研究中调查,才能知行合一,走好调研路。其实调研的过程不仅能增长本领,更是在“修炼”初心,践行使命。俗话说,日久生情,情更切。与群众在一起久了,心就自然而然地想着群众,以群众之心为心,就能在心中攒下厚重的为民情怀,自觉地为民担当;就能用群众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群众,做好群众的事,就能在引领发展、制定决策时有群众想要的“温度”和“力度”。群众也会自发地靠近你,聚在你周围,主动为你出谋划策,在干事创业的路上就能产生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有了群众的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何愁爬不了“坡”,过不了“坎”,趟不过“河”,跑不出更优异的好成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调查研究之路就是一个求索的过程,要始终牢记为民求索,为发展求索,为未来更伟大的事业和理想求索。
发布人:一寸之木 发布时间:2020-9-8 09:32 收藏 阅读人次:9284

初审:杨南方 编辑:余元潇 责编:礼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