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基层治理:和“留痕”说再见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委组织部 邓方晴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基层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群众感知和体验国家方针政策的最直接之处,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息息相关,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之处。但在部分城乡社区,服务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能力未见明显提升,反而做表面功夫的“留痕”能力倒是“日益精进”。根除此种基层治理顽疾,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拒绝“留痕”,要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风。一些基层工作者存在“唯上不唯下”“唯上不唯实”的心理,做漂亮的材料、摆拍高清的照片应对上级的检查,服务群众走走过场,成立的相关组织、委员会大多如“空壳”一般,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要纠正这种不实的工作作风,首先,还要从“根”抓起。习近平总书记说:“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基层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人民至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不忘初心,慎终如始,这是基层治理最重要的政治底色。其二,“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者任务繁重,“留痕”可能已耗费了基层工作者大部分精力。上级机关应为基层减负,减少不必要的表格、材料提交,让基层工作者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联系群众、为民做实事中去;其三,大多基层工作者实际处于“有限权力,无限责任”的窘境中,有些基层工作者“遇事不敢办、办事受制约、事后怕担责”,只能做出“模模糊糊”“浮于表面”的“留痕”应付了事。因此,要继续强化简政放权,明确各级权责划分,建立有效容错机制,完善激励政策措施,让基层工作者能“积极干、大胆干、干实事、见真效”。

  拒绝“留痕”,要以党建为引领,紧密团结群众。夯实基层治理,重点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群众的满意度才是最终的阅卷标准。只顾“留痕”,让治理工作如同空中楼阁,又怎能真正“留进”群众的心里去?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由于缺乏与群众的日常交流沟通,有些社区工作人员连住户的门都敲不开,严重影响了防疫宣传、排查工作。要让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就要以党建为引领,增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感召力和组织力,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坚持走群众路线。要健全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共治新模式,构建“社区党支部——小区党支部——单元党小组——党员——群众”由上到下、统筹协调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强党在社区建设、文化宣传、安全管控等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在党旗的指引下,紧紧围绕群众、常态化走访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沟通交流、建立民情台账、吸取群众智慧,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

  拒绝“留痕”,要整合各类资源,提供差异化服务。如今,一些基层工作者工作不上心,忽略了人民群众差异化的合理需求,以“一刀切”方式应付了之,根本没有服务到“点”上,只做表面工作来“留痕”显业绩。要让基层治理真正服务到人民的“心坎儿”上,一要增强对不同人群需求的了解,建立精准识别、动态跟踪的服务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创建社区服务APP,分类建立医疗卫生服务、社区治安服务、便民利民服务、老年群体服务和劳动就业服务等群众最关心的项目,让人民群众动动手指就能“点菜”,通过各级上下联动机制,实现快速提供精准服务。其二,要加强基层工作团队专业人才的配备,提升综合能力和素质。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事务繁杂,总有“知识盲区”出现的时候,让专业人干专业事,才能确保总体服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其三,要大胆引入其他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寻找提供服务的最优方案。对于某些特殊服务,经居民自主、自愿、自治方式讨论同意后,可通过“外包”的方式交由第三方来完成,期间注意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资金台账。

发布人:卷耳 发布时间:2020-9-14 10:26 收藏 阅读人次:2360

初审:楚搴 编辑:礼嘉 责编:文小汇 回复